追著風,還是追著太陽? 我的綠色生活實驗報告(上)

2011-12-01・那人 那山 那蘋果

文‧圖/陳毓琦

面對環境持續惡化的事實,你是否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本文作者、也是NGO團體志工隊的環境教育講師陳毓琦,決定從自住的新家開始,來場友善地球的居家大改造。

「It is not fashion, it is for survival.」(這無關潮流,而是一場生存之爭)

身為NGO團體志工隊的環境教育講師,從許多平面或數位電子媒體的報導中,經常目睹現實世界一幕幕環境災難的現場畫面。許多看似無關的現象,卻一再提醒我們這個殘酷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世界正面臨快速、無法預測且極端的氣候變化!

每當在做有關「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影響」的演講分享時,面對台下的閱聽人,我常有想大哭的感覺。看著森林被砍伐、資源被揮霍、水源土壤被污染、棲地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畫面,探究追蹤背後直接或間接的殺手,往往發現自己與親友正是這生態殺戮戰場的一員。對身處的環境,我們的依賴如此深、遠、長、闊,但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時,多數人仍是愚癡與脆弱無能。為此,心中常是百感交集。

本地建築少有節能設計

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是否可以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的衝擊?行、止、坐、臥間是否能更朝低碳、低排廢考量?其中包括,儘量購買在地當令生產養殖種植的農產蔬果、有機棉製品、二手衣;日常生活減少對電器及空調的耗用;少開車、多騎腳踏車、少搭電梯多走路;甚至將洗米、洗菜、洗澡水多循環利用。

在換了透天新房子後,我發現,跟住公寓大樓相較,似乎更難掙脫對化石燃料的依靠了。何以如此呢?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德國,節能零排放(Zero Emission)早已是生活的基本態度。反觀台灣,雖然有關綠建築節約能源的設計規範已漸被廣泛運用,但在營造時,卻只有空泛的數據計算而已。在知名建商不斷推出一棟棟亮麗建案的同時,真正健康自然兼具節能的居住空間,寥寥可數。

當我們把焦點從國外的太陽房子、節能建築轉回來這棟看似坪數既大又漂亮的新房子,會發現:除了通風採光好,為家人提供相對更舒適的居家活動空間外,在南部缺水機率大的區域,這個大房子並無雨水收集的規劃設計。再者因社區靠海邊,風大、鹽分高、常是烈日當空,屋頂也沒有任何隔熱裝置。只要氣溫稍稍超過三十度,整個房子就像火爐一樣,三、四樓的房間都得靠冷氣機來降溫,而且還得同時打開電扇送風,才能使人的身心安定下來。

對此,我們實在無法坐等直到電力的消耗讓我們頭皮發麻時才來籌劃對策。於是決定儘快想方設法做隔熱設備,以有效減少能源的使用。這成為我們甫遷新居後亟需面對並克服的重大課題。

美麗夢想不敵現實考量

在尋找符合我們需求的再生能源時,最先想到的是風能與太陽能。我們甚至一度天真地以為,五樓屋頂裝上一枝塔柱配著三片圓滑優美的扇葉在轉動時,會是多麼優美的景象。哇!想必不輸給林默娘公園的大型雕像。

隨著我們上網搜尋風能的資料及頂樓裝置的配套條件時,才發現,我們夫妻倆還真是一對「涉世不深」的老土。

首先,風力發電機的體積甚大,即使是較小的垂直式風力發電,直徑及高度都有二、三公尺,佔了整個頂樓陽台,轉動的葉片會讓人有點受威脅的感覺。其次,就算是裝設類似國道清水休息站那種水平式的機組,發電機的聲音也會令左鄰右舍感到困擾,這與我們「永續地球兼友善環境」的出發點有極大落差。最後,我們的家位處南台灣,酷熱夏季正是電力供應最吃緊時,然而這四、五個月風力是非常不穩定的;當冬季風力穩定時,用電需求卻沒有那麼高,且又正逢候鳥遷徙時期,鳥擊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我們美麗而浪漫的「追風計畫」只好在諸多不宜的情況下就此打住。

之後,我們很自然地轉向裝設太陽能光電版的「逐日計畫」來考量。……未完,下期待續
(作者:南社社員)

面對環境持續惡化的事實,你是否想過自己能做些什麼?本文作者、也是NGO團體志工隊的環境教育講師陳毓琦,決定從自住的新家開始,來場友善地球的居家大改造。

「It is not fashion, it is for survival.」(這無關潮流,而是一場生存之爭)

身為NGO團體志工隊的環境教育講師,從許多平面或數位電子媒體的報導中,經常目睹現實世界一幕幕環境災難的現場畫面。許多看似無關的現象,卻一再提醒我們這個殘酷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實:世界正面臨快速、無法預測且極端的氣候變化!

每當在做有關「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影響」的演講分享時,面對台下的閱聽人,我常有想大哭的感覺。看著森林被砍伐、資源被揮霍、水源土壤被污染、棲地被破壞、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畫面,探究追蹤背後直接或間接的殺手,往往發現自己與親友正是這生態殺戮戰場的一員。對身處的環境,我們的依賴如此深、遠、長、闊,但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危機時,多數人仍是愚癡與脆弱無能。為此,心中常是百感交集。

本地建築少有節能設計

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是否可以盡可能地降低對環境的衝擊?行、止、坐、臥間是否能更朝低碳、低排廢考量?其中包括,儘量購買在地當令生產養殖種植的農產蔬果、有機棉製品、二手衣;日常生活減少對電器及空調的耗用;少開車、多騎腳踏車、少搭電梯多走路;甚至將洗米、洗菜、洗澡水多循環利用。

在換了透天新房子後,我發現,跟住公寓大樓相較,似乎更難掙脫對化石燃料的依靠了。何以如此呢?在許多國家,特別是德國,節能零排放(Zero Emission)早已是生活的基本態度。反觀台灣,雖然有關綠建築節約能源的設計規範已漸被廣泛運用,但在營造時,卻只有空泛的數據計算而已。在知名建商不斷推出一棟棟亮麗建案的同時,真正健康自然兼具節能的居住空間,寥寥可數。

當我們把焦點從國外的太陽房子、節能建築轉回來這棟看似坪數既大又漂亮的新房子,會發現:除了通風採光好,為家人提供相對更舒適的居家活動空間外,在南部缺水機率大的區域,這個大房子並無雨水收集的規劃設計。再者因社區靠海邊,風大、鹽分高、常是烈日當空,屋頂也沒有任何隔熱裝置。只要氣溫稍稍超過三十度,整個房子就像火爐一樣,三、四樓的房間都得靠冷氣機來降溫,而且還得同時打開電扇送風,才能使人的身心安定下來。

對此,我們實在無法坐等直到電力的消耗讓我們頭皮發麻時才來籌劃對策。於是決定儘快想方設法做隔熱設備,以有效減少能源的使用。這成為我們甫遷新居後亟需面對並克服的重大課題。

美麗夢想不敵現實考量

在尋找符合我們需求的再生能源時,最先想到的是風能與太陽能。我們甚至一度天真地以為,五樓屋頂裝上一枝塔柱配著三片圓滑優美的扇葉在轉動時,會是多麼優美的景象。哇!想必不輸給林默娘公園的大型雕像。

隨著我們上網搜尋風能的資料及頂樓裝置的配套條件時,才發現,我們夫妻倆還真是一對「涉世不深」的老土。

首先,風力發電機的體積甚大,即使是較小的垂直式風力發電,直徑及高度都有二、三公尺,佔了整個頂樓陽台,轉動的葉片會讓人有點受威脅的感覺。其次,就算是裝設類似國道清水休息站那種水平式的機組,發電機的聲音也會令左鄰右舍感到困擾,這與我們「永續地球兼友善環境」的出發點有極大落差。最後,我們的家位處南台灣,酷熱夏季正是電力供應最吃緊時,然而這四、五個月風力是非常不穩定的;當冬季風力穩定時,用電需求卻沒有那麼高,且又正逢候鳥遷徙時期,鳥擊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我們美麗而浪漫的「追風計畫」只好在諸多不宜的情況下就此打住。

之後,我們很自然地轉向裝設太陽能光電版的「逐日計畫」來考量。……未完,下期待續
(作者:南社社員)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