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鐵鍋與它的產地全程MIT

2025-10-20・產品故事

文字/謝文綺 攝影/黃聖凱

2025生活用品大賞預購即將登場,這次推出鑄鐵炒鍋系列,我們也來到生產者大古鑄鐵的工廠,體驗台灣優質鑄鐵鍋的製造工藝。

「大古鑄鐵,就是一份可以傳承的愛。」大古鑄鐵二代林晏徹經理敘述當年創辦人林允進先生的心意。他為了太太蔡秋琦董事長的健康,避免烹調的鍋具含有重金屬殘留,決心以生產螺旋槳的高端技術——精密陶模脫蠟鑄造,製作無塗層的鑄鐵鍋。以精煉過的陶瓷製模,每個模具僅用一次,表面光滑細緻,灌出來的鍋壁質地極薄且均勻;一體成型不存在後補的孔洞,不會因時間一久導致鍋底滲水或裂開。
 
將熔融鐵水注入陶瓷模具,高溫澆鑄,成就大古鍋的雛形。
然而頗具份量的鑄鐵鍋體對使用者是個挑戰!大古結合本土設計師研發輕量化的深鍋型,加上符合人體工學的木柄把手,好握不燙手,讓鑄鐵鍋料理手法更多元。林經理說關鍵技術就是僅2.5mm的鍋身,加上略加厚的鍋底,接觸爐面時相對穩固、受熱均勻,不會出現「鍋底焦、邊未熟」的窘境。
 
研磨過程中,員工逐一檢查鍋身內壁,全程配戴防塵面罩,降低粉塵吸入與飛散風險。
來到台中工業區冶煉鑄鐵鍋的現場,員工各個專注手上的作業,林經理說一只鑄鐵鍋,從開模、脫蠟、灌鐵水、定型到加工完成,至少得花一週時間製作。他強調產品全程在台灣設計、生產與檢驗,製程透明且避免長途運輸,是減少碳排的綠色消費;而在地保修、服務迅速也優質。林經理未來目標是讓大古鑄鐵成為代表台灣人技術的國際性品牌,他祈願社員能用這只「因愛而生」的食器,好好照顧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陶瓷模具呈現深色,是大古鑄鐵鍋精密製作的核心。
 

蔡佩玲 社員
 用順手後料理升級 

佩玲為了給孩子打安全的食物泥,在2007年時加入合作社,因對鑄鐵鍋的嚮往,參加站所舉辦的「大古鑄鐵鍋生產者面對面」活動。講師示範幾道料理,以鍋子優異的蓄熱與保溫效果,將食材的鮮甜完整展現,讓她留下深刻印象。

不過鑄鐵鍋和慣常使用的鍋具大不相同,她多次到站所詢問解惑,最終購入大古雙耳湯鍋兩件組。佩玲提到剛開始需要一段適應期,但隨著使用次數增加而且掌握到訣竅,操作也愈來愈得心應手。她最常煎去骨雞腿排和牛排,過去用厚底不銹鋼鍋時,總感到肉質嫩度難以掌握;自從換成鑄鐵鍋後,就輕鬆煎出外酥內嫩、色澤金黃且香氣四溢的牛排。現在,家人們常說:「不用去外面吃牛排了,家裡煎得更好吃!」這句話,就是對大古鑄鐵鍋最好的肯定吧!
 
剪刀可以直接在鍋裡操作,不擔心傷害鍋體,將蝦身取出,保留蝦頭續熟。(圖片來源/蔡佩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