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土高山蜜蘋果-惠蘋果、北斗蘋果、富士蘋果

2020-10-15・產品故事

網站編輯

切開蘋果,若發現果核週遭果肉呈現半透明、深黃色的樣子,這不是蘋果壞掉,而是蘋果結蜜了,吃起來特別脆甜,台灣與日本有許多人特別喜歡蜜蘋果。

蘋果為何會結蜜?

台灣的蘋果園多半位於台中、南投的高海拔地區,如大禹嶺、武嶺、梨山、福壽山等。高山地區日夜溫差大,蘋果為了禦寒,本能將部份澱粉轉換成果糖,防止果實凍傷,因此果肉內部會產生半透明狀的組織,也就是大家說的「蜜腺」,不過,可不是每顆蘋果都會結蜜,想吃到結蜜的蜜蘋果還得靠一點運氣!

結蜜的蘋果會呈現半透明深黃色,吃起來清脆甜美

台灣蘋果vs.進口蘋果

台灣蘋果本地鮮採,等果實完熟才採摘,甜度與風味都比較豐富,果皮也不需要上蠟。進口的蘋果為了運輸與保鮮,可能在6分熟就採收。相較之下,進口蘋果飄洋過海,為了保鮮,在處理過程不知添加多少藥劑(中時新聞網報導,美國蘋果為了儲存會噴1-甲基環丙烯(1-MCP)的化學物),加上食物里程與碳足跡等,都是健康與環境的隱形成本!

此外,主婦聯盟合作社特別更與台灣農友約定,以環保的水土保持與安全用藥方式栽培,安全的生產過程品質、口感、與鮮度自然更勝一籌!

類別 台灣蜜蘋果 進口蜜蘋果
熟度 完熟採收 6分熟採收
上蠟 不上蠟 有上蠟
食物里程

蘋果需要上果蠟嗎?

進口蘋果因需長途運輸,為了保鮮多半會上一層人工果蠟,但台灣的蘋果現採鮮吃,故不太需要耗時費工、又增加成本的上蠟,而且蘋果為了保護本身的水分及果肉強度,會自然形成果蠟,只是每顆所產生的果蠟厚薄不一,不只蘋果,檸檬、甘蔗、李子等等也都會分泌天然果蠟!

蘋果要如何保存?

蘋果帶回家後,最好用塑膠袋打包、束緊袋口,置於冰箱冷藏保存,依品種不同保存時間各有不同,多數約可置放數月不等,唯北斗賞味期短,建議1週內食用完畢最佳。

蘋果放冰箱時,有幾點要注意:

  • 賣場冷藏的水果,買回家要盡早放冰箱
  • 冰箱溫度維持在4℃
  • 果實個別包裝,先裝紙袋再放入塑膠袋中,可延長保存時間
  • 挑出腐壞的果實,避免其他果實腐壞

蘋果從樹上摘下來後,會持續進行「呼吸作用」、「蒸散作用」與「產生乙烯」,要保鮮就要減緩這三件事。此外
冷藏後,蘋果酸度會逐漸降低,甜度自然更顯出,這是因為蘋果遇到低溫後自然的「退酸」機制喔!

易結蜜的蘋果品種!

從10月中下旬供應的青蘋果(青龍),接著是讓人引頸期盼的「蜜」蘋果(富士、北斗、惠),風味各有千秋,卻都令人迷戀。

北斗蜜蘋果

因著果率低、花腐得病率高,且果實大易被強風吹落,落果相對嚴重,是栽種難度最高、產量極少的品種。

惠蜜蘋果

惠又分紅惠、花惠兩種,是台灣蘋果中採收期最晚的品種,但甜度高,也是大禹嶺、梨山一帶蘋果農主要種植蜜蘋果的品種。

台灣高山本土惠蜜蘋果

富士蘋果

富士與其他蘋果相比有更長的賞味期限,冷藏保存約2週,因其口感微酸,可冷藏保存使其退酸,風味更佳。

台灣高山本土富士蘋果

品種 北斗蜜蘋果 惠蜜蘋果 富士蘋果
最佳賞味時間 5-7天 2周內 2周內
產季 11月 12月-1月 11月-1月
特色
  • 果實帶蜂蜜香氣
  • 果肉細緻多汁
  • 易結蜜
  • 果肉紮實、甜脆
  • 易結蜜
  • 果肉脆甜帶微酸
  • 多汁、甜度高

蘋果農友與產地

蘋果適合生長在溫帶地區,生長溫度可低於7℃以下,低溫時數需超過1400個小時,日照時間也有特定條件,因此,台灣蘋果產地大多集中在海拔1500至2500公尺以上的高山。

農友 劉春長 喻嘉璧
產地 南投 大禹嶺 台中 福壽山
海拔 海拔2,550m 海拔2,200m
栽種方式 草生栽培 安全用藥 零除草劑
(表格於2020.10更新)
  • 甘甜人生五十載|劉春長的蘋果情緣

農友劉春長在南投大禹嶺的果園栽種高山水果

大禹嶺當地雨量多、日夜溫差大,栽種難度高,不過,蘋果甜度與結蜜機率相對也高,口感甚好。劉春長種植溫帶水果已逾五十載,嫁接、剪枝、疏果的技術皆不在話下。為顧及生態環境,劉春長種草肥田、減少用藥並提早停藥。配合水土保育於園區內植樹1,500多棵銀杏、肖楠,斜坡種植金針以防逕流帶走表土。為確保品質,堅持人工篩選每一顆果實。

《閱讀更多介紹請點此》

  • 翻山越嶺與你相見|喻嘉璧

農友喻嘉璧在台中福壽山的果園栽種高山水果

喻嘉璧的果園處在高山水源保護區,他不使用除草劑,以草生栽培管理,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植物根系健康,果實長得好,用藥機會自然少。他每日認真巡園、悉心照顧,並忍受10度以下的低溫,攀上鐵梯幫蘋果樹逐一整枝、固定角度,讓每顆蘋果都能充分享受日照。

《閱讀更多介紹請點此》

高山農業如何做水土保持

1958年起,台灣陸續從國外引進不同蘋果品種(多為日本品系)種植。1960年中部橫貫公路開放通車後,政府在沿線積極輔導種植蘋果、水蜜桃等高經濟價值作物,溫帶果樹種植面積急遽成長。對蘋果農而言,1978年是關鍵的一年,台灣開放蘋果進口,加上環保意識抬頭,政府逐步從輔導轉為取締超限使用,短短15年間,蘋果種植面積從2509公頃大幅縮減至175公頃。然而,水源汙染與破壞環境的原罪,並不完全在於高山農業本身,而是在於土地開發與利用的方式。

主婦聯盟合作社持續在社員需求、支持本土農業及環境保護的基準上找尋平衡點,而農友劉春長與喻嘉璧也在既有的環境與農業經濟下,摸索著與山林共存的模式,他們努力實踐:

  1. 以環保的方式栽培:產地不超限利用,做好水土保育(如:草生栽培、山邊溝開設、植樹造林等),不再開發新栽種地,不濫墾山林。種植了2、30年的蘋果樹根系亦具有水土保持作用,不使用除草劑,就不必擔心土表喪失覆蓋物、逕流帶走表土、土壤環境劣化等問題。
  2. 減低土壤與水源之汙染:採減農藥及化學肥料方式栽培。合作社農友通常於幼果期用藥,較一般慣行農法提早停藥[備註] [備註] 蘋果有4、5種早期落葉病,若防治不良,7、8月就會開始落葉,果樹因光合作用不足而無法蓄積養分,影響果實生長與收成,這也是讓蘋果農不敢太早停藥的原因。此舉提高了後期管理的風險,部分蘋果因蟲咬、病害而外表賣相不佳、早期落葉造成的不易成熟,都是減藥的代價,也是友善環境的必要成本。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