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油品事件的省思

2013-12-19・社內大小事

口述/林碧霞 文/潘嘉慧整理

從共同購買早期一路走來始終陪伴著組織成長的林碧霞博士,為我們的產品訂立許多標準,對此次油品事件,她也語重心長地呼籲政府並提醒合作社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此次油品事件之後, 我呼籲合作社應該發起的三件事:

一、政府應訂定食用油國家標準

政府應針對不同油品在種類和內容上有更詳盡的規範。而產品標示要更詳實,包括抗氧化物、安定劑等添加物,凡使用的原料都應清楚標示,不要讓廠商有模糊的空間而有漏洞可鑽。

二、提高油脂的自給率

台灣的食用油幾乎完全仰賴進口,油籽類自給率僅百分三點三。早期台灣幾乎家家戶戶都自己榨豬油,豬肉是台灣主要的肉品供應來源,碧霞博士說:「如果豬油該被打入地獄的話,那麼豬肉也都不能吃了。」我們應該教導大家如何合理的使用豬油,例如將炸好的豬油冷藏保存,在一至兩週內趁鮮食用完畢。而合作社也在思考供應豬板油的可能(如果豬隻飼養時有注射藥物,易殘留於脂肪層,因此安全的豬板油來源格外重要), 讓社員可以自製豬油。

再者,政府應該鼓勵休耕稻田轉作油料作物的種植,如向日葵、芝麻、花生、大豆等,這些作物雖被歸類在雜糧,但栽種技術較一般雜糧困難,加上後續榨油加工的工序,總讓農友卻步。這些油料作物收成後的處理及榨油技術、設備等整體配套措施,都需要政府整體考量進去,除了補助之外, 相關配備的推展,例如鼓勵社區型的榨油店舖設置,並提供農友足夠的資訊,才能有助於油料作物的復甦。

三、規範種籽榨油前的衛生條件

油籽原料的品質也是榨油時很重要的因子,若種籽不夠成熟、中間摻有壞豆,或是夾雜其他的泥沙、枝葉、植株殘渣等雜質,都會影響油的品質,最好能先去除雜質,再經過初步洗滌、烘乾,再進行榨油,才符合食用的標準。從種籽採收後的保存到榨油前的儲放、運輸過程,應該要在密封、低溫的條件下,種籽才不至於變質而產生有害物質,如果這些環節若沒有被好好重視,也會讓油的品質打折,所以符合種籽榨油前的衛生規範應該要被訂定出來,讓小型或社區型榨油廠有所依循。

製油要有技術, 而吃油也要有智慧。到底什麼才是好的油品?如何健康吃油?將於下一期與大家分享。(作者: 合作社產品顧問)

重新思考合作社油品的供應

每一次食安事件對合作社來說,都是一次重新檢視產品的機會。最初開發調合油主要目的是將各種單一油品調合後,製作出發煙點較高,且品質穩定、價格合理的油品,適合國人熱炒、油炸等烹調方法,但並未滿足人體健康需求的脂肪酸比例。雖然我們供應的食用油在這次事件安全過關,但藉此機會我們重新討論未來油品的供應方向,未來調合油的配方將以台灣精製加工的葵花油為基底,加入冷壓花生油、苦茶油,及低溫壓榨的胡麻油以調整風味。而生活材委員會也進一步討論未來供應單質葵花油的可能性,並增加更多元的油品供應滿足社員的需求。

備註:油品檢驗報告請見合作社網站及生活者週報刊登最新公告。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3年12月123期。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