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新站的共好實踐 讓生活在此發酵
2025-11-18・社內大小事
文字、攝影/曾惟農(新竹分社編輯委員會主委) 圖片來源/組織部、企畫部、盛焙蓀(關新地區營運主委)
關新站坐落於新竹新興住宅區的一隅,周圍住著許多因竹科而移居來此的年輕家庭。這個以「與社區共好」為核心理念的站所,不僅是社員採買生活用品的據點,更是一個溫柔的社區交誼廳,陪伴社員一起生活、成長,彼此照應。由於地理位置的緣故,外縣市移入的新手媽媽、候鳥祖父母、在地的資深社員,共同構成了關新站多層次的社區樣貌。新手媽媽們透過口耳相傳,在這裡建立全新的人際連結;寒暑假前來支援育兒的阿公阿嬤,笑呵呵地帶著孫兒挑選放學點心;退休的樂齡社員,也開始有餘裕與伴侶一同逛站所。那是一種跨世代的交流與延續。
展開一場 「找新家」的冒險
因關新站舊址租約即將到期,地區營運成員展開了一場幾乎「踏破馬路」的尋覓之旅。考量的因素很多,像是交通便利、格局適中、距離原有社員生活圈不能太遠等。歷經多次評估與討論,終於找到合適的新據點。接下來便是繁瑣的裝潢規劃與搬遷工作。幾經波折,關新站終於在九月開啟新的篇章。為了慶祝新家的啟用,地區營運夥伴們規劃了一系列特別活動:別出心裁的開幕結繩、邀請街坊鄰居參加「亭腳下」有獎徵答,以及串連社區的站所散步微旅行,讓社員重新認識這片自己生活著的土地。
如今走進關新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明亮通透的大片落地窗,入口處擺放著自舊站搬來的迎賓雞蛋花。整體以溫柔的米色調為主,呼應「交誼廳」的精神,營造出放鬆與安心的氛圍。貨架的高度也經細微調整,讓社員能輕鬆尋找產品;新添的開放式冷藏櫃則提升蔬果鮮度,盡可能降低炎熱氣候的影響。
從社員成為站長 初心不變
雖然硬體空間有所變化,從原先附設廚藝教室的兩層樓建築,轉為小而美的社區一隅。但塑造關新站溫度的,始終是社員、站務與地區營運彼此交織,形成一條循環不息的動力鏈,站長劉佳雯便是這股能量的最佳註解。佳雯認為餐桌是凝聚家庭的所在,所以格外重視食材的安全與品質。最初因孩子愛吃粉圓,而在朋友推薦下到合作社尋找白粉圓;加上從外縣市搬來人生地不熟,便跟著一群新手媽媽到關新站附近的一極社區參加搓愛玉活動,既讓孩子動手玩,也趁機結識新朋友。
成為站長後,她依然維持全家一起吃飯的習慣,並把這份心意化為行動,規畫「好好吃飯」單元,幾乎天天與社員分享自家餐桌的家常菜。她考量多數社員生活忙碌,因此以合作社食材示範簡單快速又營養的食譜,「想讓社員發現簡單備餐也能吃得安心」。
使「社區共好」在日常裡自然發生
關新動力鏈的另一個要素是「地區營運」。他們如同策展人般以社員需求為核心, 先從「傾聽」開始,將蒐集到的社員需求拆解為三大主題:親子活動、社區關懷、飲食行動。接著「串連」在地資源,邀請講師及生產者,轉化專業知識成生活場景。最後以「實作」落地,將課程設計成由淺入深的參與階梯,讓初次接觸者輕鬆加入,而熟悉者則持續精進。像是近期舉辦的「打造肌力餐盤」,邀請姜淑禮老師為學員介紹多道兼具蔬菜與蛋白質的家常料理;「 站所散步」,地區營運夥伴帶領學員走讀市場與館舍,以在地料理、歷史展品與書牆串起關東橋的故事;「亭腳下」有獎徵答讓街角即教室,透過趣味題目讓鄰里認識合作社精神;另外,也協助教委會邀請「最菜專員」郭懷恩,與社員一同從餐桌回望土地,把「健康飲食×永續農法」內化為社員行動,理解合作社是價值的守護者。
到關新站「好好吃飯」 社員共同的生活座標
關新站最珍貴的是人與人之間,那條不斷延續的連結,期望織成更加緊密的社群網,彼此熟識、互相照應,讓「需要時找得到人」成為日常。也盼關新站是一個隨時能讓大夥兒靠近的好地方──渴了來喝水、累了來坐坐、想聊聊就有人聽。更希望打造一張會延伸的餐桌,讓「好好吃飯」成為共同的生活節奏。當每一次相聚都被記住,關新站便不只是採買的地方,而是我們共同的生活座標。
歡迎渴了來喝水、累了來坐坐、想聊就來聊!
(首圖圖說:關新站開幕當天亭腳下有獎徵答,區會夥伴當關主,邀請鄰居來答題,認識合作社之餘也把獎品帶回家嚐鮮。(圖片來源/盛焙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