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員們孵育而成的林口站 從「班」開始

2025-10-24・社內大小事

文字、攝影/陳建竹 圖片來源/企畫部、組織部

今(2025) 年七月遷址至離舊址不遠的主婦聯盟合作社林口新站,看似平凡的社區型小站所,背後卻有社員們共同構築十餘年的故事。林口站最初從「班」開始,社員們以小組方式訂購、分菜,慢慢發展成固定的取貨站, 最後促成開站。成站後,社員們持續凝聚推廣,像是推行了很久的共煮活動等,至今搬遷至文明街新址,也常見老社員們在活動上齊聚,每一步都有著社員們的力量匯聚與堅持。

早年合作社還未在林口設立站所,社員們以班進行訂購,常四處找尋可以暫時分菜的空間。有人願意借自家店面一、二樓,讓大家能在此分菜、舉辦活動;也有人挺身而出,想盡辦法找尋合適的新據點。這段過程不僅繁瑣,也充滿挑戰。由於分菜需要冰箱儲存,還曾讓場地主人產生不便。社員們一邊分菜、一邊籌劃,終於在努力之下,林口有了屬於自己的簡易站。

對許多社員而言,林口站的成立並非單純的利用據點,而是一個由眾人共同建構起的社區支持系統。見證了社員間互助合作的精神,也承載著無數一點一滴付出與累積的故事。
 

站所是當地生活 與社群的延伸

現任林口區委的應奕珊,與合作社的相遇有些巧合。當年因為樓下鄰居邀約參加解說會,她才第一次認識合作社,沒想到聽完就心動加入。對於當時育兒繁忙、無法常去市場買菜的她而言,「菜送到社區」的便利是一大助力。從分菜志工做起,她一步步走進合作社,也逐漸成為林口站的重要成員。
 
奕珊認同合作社在落實環保、減少浪費層面上所做的努力,這些觀念也應該透過站所傳達出去。
奕珊笑說,剛開始對合作社一知半解,只是「反正要買菜,不如試試」。但隨著參與的深入,她體會到這裡不僅是採購的平台,更是生活與社群的延伸。她回憶,站所需要冰箱時,委員們就一起集資購買,再慢慢分期還款;遇到大型活動,大家更是自發投入,出錢出力共同完成。這份凝聚力,讓她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
 
林口站是人情味很濃的好所在唷!歡迎大家來逛逛!(佇點夥伴 林口區委 應奕珊)

共食與議題推廣 凝聚人們力量

在奕珊眼中,林口站最大的特色是「凝聚人心」。疫情之前,站所定期舉辦共食,社員們自備食材一起烹調、共享餐桌,那份熱鬧與親切,成了許多人難忘的回憶。除了共食,林口站也常邀請生產者與社員面對面交流。例如金椿苦茶油生產者會在現場示範料理,簡單的涼拌就能讓社員感受到安心與美味。

林口站也積極結合社會議題,舉辦防災士訓練、環保講座等課程。9月舉辦的女性防災訓練課程,副總統蕭美琴更到場支持,不僅提升了社區知名度,也讓更多未曾接觸過合作社的民眾,有機會認識合作社的精神。

合作社的價值不只是「買得到有把關的蔬果」,更是實踐環保與愛地球的理念。奕珊觀察到,林口二十年前房屋稀少、空氣清新,如今房舍密集、氣候變遷明顯,夏天幾乎天天要開冷氣。這些變化讓她更加堅信,只有落實環保、減少浪費,才可能守護下一代的生活。
 

站所是支持學習與交流的平台

雖然林口站已走過漫長歷程,但搬遷至新址後,仍面臨新的挑戰。新的空間雖溫馨卻不大,招牌不明顯、教室也偏小,舉辦課程或推廣活動的能量受到限制。

在林口這樣相對獨立的地區,要吸引外地人參加活動並不容易,推廣合作社的曝光方式也需要更多創意。
 
林口新站雖然空間小卻充滿著溫馨的氛圍。
熱鬧遷站後,持續讓站所成為當地不可或缺的生活地標,是接下來林口站每位成員需積極面對的挑戰。(圖片來源/組織部)
但奕珊並未氣餒,她與委員們仍持續努力透過課程與活動,維繫社員之間的情感。例如固定舉辦各種教作課程,或邀請社員分享生活經驗,如「冰箱整理術」等實用主題,都能吸引社區居民參與。

未來,奕珊希望林口站能找到更具曝光度的亮點,讓更多人了解合作社的價值。透過「一起做」的精神,不僅能夠持續推廣環保理念,也能讓林口站成為更多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基地。
 
林口遷新站,小小孩們也來捧場!猜猜看愛米力是誰?答案是八月號月刊站所散步的駐點夥伴,快去翻翻看你有沒有猜對吧!(圖片來源/組織部)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