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袋回收專案 將蔬果袋製成再生料 擴大減塑力道

2023-09-13・社內大小事

文/蘇怡和.北南分社社員 圖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域誠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減塑一直是主婦聯盟合作社的重要使命,在2+5回收行動計畫(回收2號塑膠瓶及5號塑膠瓶)告一段落後,合作社持續思考還能再多做些什麼,而後鎖定「蔬果PP 膜袋」,期待將每年使用量近十噸1 的蔬果袋,透過社員自主回收力量,與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下稱塑膠中心)及回收業者域誠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域誠)進行產業串接,將蔬果袋製成再生料,擴大減塑力道。
 

材質單一 掌握清潔 發揮回收價值

一般大眾對於飲料瓶罐、紙類、玻璃等材質的回收都已有概念,至於「塑膠袋」到底能否納入回收之列則眾說紛紜,這是因為塑膠膜材常因透明性、透氣性與透水氣性等要求而製成「複合膜材」,其因材質混雜、清潔度難掌握、或有添加色料、易有殘膠、人為潮濕等因素,不利於回收業者製成再生塑膠粒,因此未被環保署編列為公告應回收項目。

由於膜袋材料拋棄時難以管控材質與潔淨度,因此膜袋廢棄物皆以一般垃圾進行處理,常見的處理方式,是送往焚化爐或掩埋去化,然而焚燒會產生戴奧辛污染空氣、掩埋又不易腐壞,且掩埋空間日益減少,所以只要塑膠無法進入回收體系,就是對地球的負擔,這是很現實的產業現況。

社內蔬果塑膠包裝袋由於使用單一材質,符合膜材回收的要素,所以只要將塑膠袋清洗乾淨、貼紙剪除,不要讓菜渣或殘膠造成碳化,即可進入回收體系,經過熔融、造粒等製程,與工業用塑膠模一樣,成為有循環再利用價值的再生塑膠粒。
 
回收塑膠製成可循環再利用的再生塑膠粒。

三方合作平衡經濟與環保

塑膠中心材料技術發展部組長李宇立表示,塑膠膜袋由於雜質高、種類多、回收料處理的技術門檻高、分類與清運作業複雜等限制,雖然循環經濟和永續發展是當今熱門議題,許多企業也將淨零碳排和減少使用非再生資源列為未來發展目標,但鮮少回收業者或企業真正開始面對這件事。

就回收業者而言,相較於全台塑膠袋年生產量約14萬公噸2,合作社能提供回收塑膠量非常少,消耗塑膠量更大的通路比比皆是,所以此案初期在尋覓回收業的合作夥伴時並不順利,直到找上中小型衛星回收業者域誠才有轉機。

域誠總經理邱秀美不諱言對此案曾一度猶豫,因為回收體系最關鍵的成本是分類與清運,這兩項在民生用塑膠袋上執行都有難度,但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及環境友善的理想,且了解合作社是由一群環保意識強且具備減塑意識的社員組成,加上合作社物流可做初步清運處理,便同意參與計畫,「石化產業帶來便利,但在經濟和環保中如何取得平衡,是我們更重視的。」ESG人人會說,而域誠選擇當那個率先啟動、減少地球負擔的角色。
 

建立循環經濟 盼更多通路響應

合作社產品部經理陳思維表示,回收計畫首要考量不是追求回收量大,「質」才是建立回收模式的成敗關鍵,因為對膜袋的清潔度要求也很高,因此需要我們這群「資深環保份子」努力將蔬果袋去除髒污並保持乾燥,才能從源頭降低雜質並進入回收體系,增加塑膠去化量、減少廢棄物產生。
 
產品部經理陳思維表示,塑膠袋的「質」才是建立回收模式的成敗關 鍵。(攝影/陳建竹)
蒐集蔬果袋後,塑膠中心會進行膜袋回收料物性分析,藉由分析回收PP膜袋內部物質的加工性能與物理特性,評估回收再製的可行性,若可,則會將蔬果袋再生料透過塑膠加工再製工藝進行後端產品運用。
 
塑膠材料物性分析檢測設備之一。
以回收料加工再製的產品。
回收目標除了讓民生用塑膠進入工業塑膠回收流程,建立循環經濟模式,更希望能建構零售業回收膜袋再利用的示範案例,進而推行至其他通路業者或與產業鏈結合。透過民眾自主增加民生用塑膠袋的回收量,將過往只能丟棄的塑膠袋找出最佳解決路徑並開發後端應用,讓塑料循環使用擴大減塑影響力。

  
1. 2021年合作社使用蔬果塑膠膜總重量約為9.7公噸。
2. 2019年塑膠袋銷售總量為140,573公噸。(資料來源:綠色和平)
 
 社內蔬果袋自主回收處理注意重點 
1. 僅回收社內蔬果袋,不得混雜其他塑膠袋。
2. 蔬果袋需洗淨,不能有異物殘留於袋上。
3. 產品說明標籤剪刀剪除,避免膠料殘留於袋上。
4. 需乾燥,不能有水氣,以免回收過程有潮濕異味。
5. 需攤平,勿揉成一團,避免回收堆疊時,佔據空間。


(首圖圖說:站務向社員說明蔬果袋回收方式(攝影/陳建竹))


 延伸閱讀:【2023蔬果膜袋回收計畫】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