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播客 向世界放送農村自信的聲音

2022-06-10・社內大小事

文/黃偉慈‧宜蘭力行班社員、莊佩珊 圖片提供/林瓊美

宜蘭社員林瓊美七年前從台北空中的廣播DJ生涯降落,踩入根植土地的宜蘭農村,製作堪稱先鋒的農村播客《米米之音》, 不賣藥,不推銷產品,而是挖掘農村點滴故事,希望傳遞農村的價值。

瓊美從小在台中烏日螺潭村長大,那裡有水有田,農村質樸而人情濃厚。然而務農的阿公和爸爸,被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左右,認為務農是貶義詞,不賺錢,也不希望小孩走上這條路。影響所及,瓊美成長過程中也無從去理解農村的意義與價值。
 

農村孩子 重新尋找農村價值

離開了農村,瓊美在台北廣播電台工作十多年後,發現自己還是想了解農業議題,更想做出讓農村長輩都能聽,但不是賣藥,而是以農村故事為主題的內容。2015年她毅然移居宜蘭深溝村,並做起農村播客(podcast),因為自己綽號是大米,把節目取名《米米之音》,聚焦農村議題,播出後農友們奔相走告,說有一個不賣產品的廣播節目,分享大家怎麼「種田種菜」。
 
在深溝的生態實驗田區採訪「農田裡的科學計劃」主持人之一陳毅翰。
來到宜蘭對林瓊美別具意義,對農村與農業懷有熱情卻理解有限,她一到宜蘭就遇上「農地農用」抗爭行動的震撼教育,她回想起故鄉農田慢慢賣掉或「長出」工廠的回憶。為什麼地主這麼輕易賣掉農地?農村為什麼無法肯定自己的價值?這些問題縈繞在瓊美心中。但同樣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宜蘭人守護家園的意志,「我剛到宜蘭時有人跟我說宜蘭農村有一種很強的自我意識,不悲情!」而在這裡她也遇到一群對農業和友善耕種很有目標和想法的朋友,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親自下田投身農業,一起討論食物、農業議題。
 

用廣播拼湊出農村豐富的圖像

米米之音至今做了六個系列,每一個系列就像是一塊拼圖,帶著瓊美把農村的圖像與價值一塊塊拼湊出來。農村議題、農友故事、農村住民多樣的觀點、各樣食農文化或人物、找尋真食物以及餐桌上食物的故事、甚或是跨世代農人的對話,農村豐富多元的面貌透過廣播傳遞出去。

「我是從製作《米米之音》才開始去了解台灣農村,也試圖找回農村的價值。」瓊美這麼說。有的受訪農民,一輩子沒有被人採訪過,會自我嘲謔說: 我沒讀什麼書,只會種田,能說什麼呢?也有遇到受訪對象,看起來很安靜靦腆,但是一聊到農業相關問題,忘我地侃侃而談,因為那是受訪者在乎的事。而找回農村的自信,成為這一路以來的重心。瓊美談到採訪時曾遇過農二代回歸不受諒解,她藉由節目與父輩懇談溝通;她提起員山鄉內城社區的「鐵牛力阿卡」深度導覽活動,帶大家走訪內城生態社區,推動農村的觀光價值;或是宜蘭以食魚教育著稱的岳明國小,孩子說以後當了爸媽也希望孩子在岳明這樣的環境長大。她看到根植在地的自信正點滴被建構出來。
 
在貢寮訪問蜂農張守隆。

聲音的趣味與力量

《米米之音》這個另類又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節目,從邊緣變主流,不僅在網路播出也重回實體電台戰場,〈青農市集On Air〉和〈農民食堂開飯了〉系列均入圍廣播金鐘獎,而播客的無遠弗屆也讓瓊美持續接到來自外國聽眾的肯定。

運用廣播的形式也讓瓊美得以帶聽眾聽到農村第一手的聲音,有別於電台在錄音間的靜態,瓊美帶著器材去到現場,節目充滿了田邊、廟裡、農民、動物最真實的音調。瓊美提到曾採訪一位年輕的香蕉農友,颱風過後香蕉全倒,蕉農卻笑著說:「老天爺要收回去,我們也沒辦法。」樂天的聲音難以用筆墨形容。有一次到宜蘭礁溪曬太陽農場採訪場主林萬賢,剛好看到一群鴨子在吃福壽螺,瓊美拿著麥克風問鴨子:「這個工作上班時間有多長?有沒有符合勞基法?」錄進鴨子的聲音,也錄進環境音,非常有趣。

目前為大隱班成員的瓊美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多年,也曾在〈故事車環島〉系列中訪問合作社中社編委會主委謝文綺(時為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主任)。她說「合作社強調友善環境、與生產者共好,除了是生活中的食材需求來源,彼此對環境的理念也相契合。」此外,她更從合作社農友的故事中,激發許多做節目的靈感。今年孩子誕生,瓊美也樂觀期待,希望能養育出一個在農村也能自信長大的小孩。
 
〈深溝講古〉節目村民在深溝村三官宮分享農村記憶。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