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對話》影展觀後記

2017-09-19・生活提案

文/王昭文(台南分社社員)
圖/台南分社組織課

8月25日晚上觀賞了黃惠偵導演的紀錄片《日常對話》,是主婦聯盟合作社台南站的「日常影展」系列的一場。

事先知道這齣主角是一位初老的女同志,導演的媽媽。原本以為是要強調同志受歧視的情況,敘事會令人不安、憂傷,或是很沈悶,但並不是這樣。片子剪得很吸引人,手法細緻。敘事如此貼近現實,拍攝者同時也是被拍攝者,提問很直接,沒有企圖要把故事塞進什麼樣的意識形態框架。題材雖是女同志,但主要處理的是家庭生活的基本問題,是母女關係,是親子之愛,是尋找生命意義、努力與自己和解的故事。

黃惠偵出席映後座談。帶著片子中擔任重要角色的女兒一起。個子比電影中呈現的要嬌小。

第一位發問的年長女性,就赤裸裸表達對同志的不解和不接受:「女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感覺很噁心。」黃惠偵很有禮貌回答,問她是否有認識同志?如果認識,會發現他們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我媽媽是我的媽媽,我女兒的阿嬤,她的女同志身份只是她的諸多角色之一。何況,性在人的生活中只是很小的一部份,花在上面的時間也不會很多。有必要為了人的性傾向而論斷一個人嗎?」

黃惠偵的口條很好,聲音清亮,講話條理清晰,還能一邊安撫女兒,實在令人讚嘆。不管電影裡或本人,都是一個典型的文青、幹練的女性,實在很難想像她連小學都沒讀完,而且從小跟著媽媽去做牽亡的工作。

看了鏡傳媒上李桐豪的報導,以及報導者林韋萱寫的報導,對導演有了更多的認識,也對她更加佩服。她完全靠自學,20歲後在NGO工作,結婚又離婚,生活其實還是很艱難。還要負責媽媽因賭債而欠地下錢莊的錢。

感謝台南站辦了這場放映會。很震撼的生命故事,三代女性的日常生活,平實呈現作者自身的傷痕與力量、軟弱與強悍。好欽佩導演,也和導演一起對這位T媽有了更多的諒解與包容。無言以對,但有愛在流動。透過紀錄片的製作,女兒的心意母親感受到了。覺得這片子有這樣的效果,比得獎更令人欣慰吧?為此而感動。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