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學習:從農機到農法,從分享到支持

2016-10-01・生活提案

文‧攝影/張正揚‧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

「友善農耕心境界」課程( 本文簡稱友善農耕班)開始的時候,學員幾乎都到齊了,深恐遲到就會錯過什麼重要的內容。這是旗美社區大學的一門課程,報名參加的是各式各樣的農民,有預計投入農業行列的,有初入的,也有務農已久的中農;有來自高雄美濃、杉林、大樹的,甚至屏東高樹;有種植火龍果、鳳梨的,也有種植檸檬、南瓜的。大家準時抵達,不僅為了避免錯過重要的訊息,還有一種見到同學的期待。

▲友善農耕班參與2016 年旗美社區大學春季班成果展,展示火龍果幼果。

專業回饋現場

友善農耕班的誕生,是另外一門課程「小型農業機械保養與改良」( 本文簡稱小型農機班)衍生的插曲。小型農機班的學員也幾乎是農民,有多年經驗的老農,也有剛入行的青農,其中有幾位特別的學員,來自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研究所的碩博士,包括博士江一蘆、博士生林孟姿,以及碩士劉育昌。他們深信所學的專業,應當回饋農業現場,因此在學成之後並沒有走上學術之路,而是一同回到江一蘆的故鄉內門,建立並發展自己的農場。在一次的訪談中,被問及當初為何參加小型農機班,林孟姿如此回答:「農機故障送修,常常要3天以上,甚至一個禮拜才能修好,但是一個禮拜對農人而言,是很大的延遲! 」

2014年秋季班時,啟尚哥( 曾啟尚)來到課堂上問我,「哪裡可以買到硫磺?我想要製作石灰硫磺合劑。」我雖然不知道,卻猜想劉育昌等人知道,於是拉了他過來詢問,果然立刻回答,「西藥房就有, 一包幾十塊錢。」隨後附贈石灰硫磺合劑的調配比例「生石灰:硫磺:水=1:2:10」,以及使用方式,「不要在溫度太高時使用,使用後10天至2週,應當避免噴灑其他藥劑。」這場討論引起了其他農民的興趣,江一蘆和林孟姿加進來了,來自高樹的棗農陳章信則在一旁猛做筆記,並且一再確認調配比例和使用方式。我在一旁見證了這個場景,心想著,「何不邀請一蘆他們來開設友善農耕課程? 」

於是旗美社區大學在2015年春季班於校本部,由三位來自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研究所的青農掛名講師,開設了「友善農耕心境界」課程,課名中有「心」,是因為友善農耕的關鍵在於「心態」,而非知識或技術。這門課程開放地介紹各家友善農耕的理念和做法,同時並配合以實作,由學員自己決定想要的農法。

M-201610-157-p2801-600x400
▲小型農機班在欖仁樹下上課。

為了讓旗美的偏鄉地區也有學習的機會,友善農耕班規劃離開校本部,朝向旗美地區的偏鄉邁進,2015年秋季班從美濃南隆地區開始。旗美社區大學過去在南隆地區的課程並不多,友善農耕班也是第一次在此開設,在規劃之初,社區大學團隊組織了一個包含在地農民、講師和社區大學工作者的三方討論。江一蘆在討論中提出:「面對農民的課程,講師必須站在和學習者一樣的高度,才能夠進行對話! 」2016年春季班前往杉林,秋季班則於內門。

分享問題,分享收穫

友善農耕班的進行,主要以三種方式,包括:一、簡報介紹各種農業理念和基本原理。二、實務討論學員現場遭遇的各種情況,包含環境、病蟲害、收成表現等等。三、實際製作各種友善農法資材,若干具有腐蝕和爆炸的危險資材,教學時講師會不斷強調「能不用就不用」。

由於友善農耕班每2週上課一次, 兩週之間卻可能產生很多急迫性的病蟲害問題,因此講師成立了「社大友善農耕課」的LINE群組, 讓大家可以即時地張貼作物現場的問題。自開版以來, 熱鬧非凡;同學常常一大早就將問題貼上來, 自己拍照片、描述問題, 而講師也幾乎在第一時間就予以回應。

友善農耕班的成立,在學員身上產生了若干影響。例如, 一對種植芭樂等果樹的農民母子, 一起選修了小型農機班和友善農耕班, 在一次農業觀摩中, 母親說了以下的話:「校長,謝謝你們社大,家彬以前不喜歡讀書,但是上了社大的課程後,交了新朋友,竟然自己去看機械的書,並且開始使用課堂上學到的農法,真是謝謝你們! 」陳章信則將課堂所學到的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等友善環境的資材,運用到農業現場,減少了對環境和自身的傷害,甚至在講師的協助下,申請火龍果的有機驗證,並且順利通過,朝向有機之路。

M-201610-157-p2901-600x400
▲友善農耕班參與2016 年旗美社區大學春季班成果展,展示火龍果幼果。

在友善農耕班, 我們看到了一種農友身上, 濃郁的學習氛圍和情誼, 以及積極又自主的學習態度。友善農耕班的進行, 也創造了一個農民訊息交流的平臺, 在課程上常可見農民學員, 帶來不同的作物問題和收成, 和其他學員分享;除了現場的分享, 也在LINE群組中分享;除了各種作物問題, 也同時分享相關的農業講習和政策。此種分享態度, 推動了一個農友網絡的發展, 讓不同的農民, 尤其是新農獲得了支持性的力量。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