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街屋:與過去同在

2016-06-03・生活提案

文·攝影/陳怡如·北南分社宜蘭社員

▲和平街屋裡的菜單、商標,都有康保瑜秀逸的書法字跡。

「來喝杯金棗茶。」和平街屋頭家康保瑜雙手端來,盛裝在親手捏製的陶杯中, 冬天來喝熱的,夏天來喝涼的,一年四季都品嚐得到在地金棗的滋味。未營業的平日,康保瑜就在頭城近郊山上與友善耕作的農友一起看顧金棗樹,為了有機會實踐自己從農及保種的可能性,選擇適合頭城沙地特質的花生,以及好友留下的黑豆,持續耕作保種。接近冬季金棗熟成時,便是她勤忙熬煮果醬、釀製果酒的時候。

熱情的所在

和平街屋座落在宜蘭頭城的「第一條街」上,從頭城火車站出來,穿越喧鬧的傳統市場後,在寧靜的和平街轉角便看到了。鄰近街上樹立著「頭城老街」指標,這裡的老街氛圍可不是人聲鼎沸、小吃紛紜雜沓,而是寧靜悠遠,抬頭便與一百年前的建築相遇。

頭城是漢人在宜蘭開墾的第一個城鎮,溪流匯聚於此處的西勢大溪出海,烏石港自然形成貨貿發達的國際港口。「隨著洋流,船隻便能抵達寧波、廈門、青島,來年春天,再隨洋流回到頭城。」和平街面對著海洋,街上的「十三行」是昔日的倉庫之一,船隻從渡船口駛向中國沿海港口。

M-201606-153-p05-400

▲康保瑜正泡著金棗茶,金棗是宜蘭適地適種的果樹,她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除草劑,也儘可能減少化肥的使用。她也另外製成金棗果醬,沒有糖以外的添加物。

跟著康保瑜細細踱步在老街上,她口中的頭城文史、老街故事,與她的家族生活相互呼應。海洋與和平街,是她最深刻的童年記憶, 她回憶:「1921年,外祖母坐在新娘花轎中,歡天喜地慶祝喜事的一行人就從竹安河口渡船,船在頭城老街的慶元宮媽祖廟前靠岸停泊,轎夫再抬著花轎走到外公家吳家莊(埔仔下)。」聆聽這個故事後,眼前彷彿浮現了藍色的海洋與帆影片片,喧鬧的吆喝聲四面八方傳來,揹著米與雜糧布袋的人們迎面走來。如今,媽祖廟四面矗立著房舍、柏油道路。

「小城故事多」的頭城,有文學家李榮春為它寫出細膩綿長的故事。「李榮春的三哥經營腳踏車店,他就在店裡幫忙,我的腳踏車給他修理過,他對任何工作都很不耐煩,唯獨寫作,他生命的使命就是把他看到的記錄下來。」康保瑜這樣註解童年時親身接觸過的文學家,「在那個年代,沒有工作似乎無所事事,看在當時人的眼裡,一定會引來非議,他很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這樣生活,是很勇敢的,令我敬佩。」

康保瑜與一行壯年社員在李榮春文學館裡,看著李榮春的生平事蹟介紹,也自然地交流起自己年少打拼的過往,抑或對年老生活、身後的想法。在地的好生活是什麼呢? 走訪頭城和平街屋後,我所體會到的,是一個指向歷史過往的情感所在, 足以懷想、依賴,也有自己所拚搏出的生命理想藍圖,日復一日完成投注熱情的生活。

寧靜的時代

1987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時,時值臺灣草根運動萌芽,當時以臺灣大學週邊為基地。康保瑜與兩位宜蘭同伴北上,加入這場為臺灣土地發聲的行動,「那年我們在台電大樓前,以靜坐、話劇來反對核電。」法律學系畢業的她,對社會運動懷抱滿腔熱血,積極參與黨外運動。此時,她一邊斟茶,淡淡道出:「2000年之前,我所參與的草根運動,工作環境高壓辛苦,卻著實豐富了我年輕生命的渴望。現在看來,民主運動已經達到表面的豐收了,但是有許多面向要扎實地深根,如農業、環境等等,正是我在和平街屋所耕耘的議題。」

M-201606-153-p0601-400

▲從北面看到的和平街屋一隅,黑板上寫著店內所提供的飲品,來往旅客不禁駐足。

和平街屋原是康保瑜童年的家宅,2000年被拆,斷垣殘壁。她遠走花蓮就讀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先是回歸學生身分以安頓身心,而後返回整修。2011年,土地公生日當天,和平街屋整修告一段落, 她心想:「我想賣在地乾淨的農產,藉由消費來影響生產,進而讓這塊土地更健康。」隔年,友人蔣紹文協助在此組織取貨班,班員人數始終不多,擔任班長的她笑稱自己不擅長細瑣的班務行政,所以由班員劉詠甄打理。

每逢週末是和平街屋裡的營業時間,從開放式的廚房窗外,總能瞥見康保瑜張羅店內大小事,從容不迫的身影。供應的特調金棗水果飲、含笑金棗義式冰淇淋、金棗派、洛神派,都是以自己生產的農產、加工品再製。店裡木製桌椅、農村風情版畫,出自昔日黨外運動友人黃增添的木工技藝。木工、版畫、書法、食物,與這幢百年老屋,彼此和諧地營造了樸拙、雅致的氛圍。

若說「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康保瑜因著家族故事、童年記憶,對頭城文史寄予深情,而她堅毅的個性,將昔日的風風雨雨, 化成心中一片寧靜的風景,開創了她的時代。

M-201606-153-p0602-600x400

▲渡船口旁開枝散葉的老樹枝幹彎曲,就是因為經年累月被當作船隻靠岸時,繩索繫縛的所在。

鎖住的時光

「這棵大樹下,是我父親的曬麵場。下起西北雨的時候,我就趕快幫忙把麵收進布袋裡。」在襖熱的天氣裡,人們自然地躲進渡船口旁的大樹下納涼,老樹庇護了幾代人,收納了多少故事!「每一艘回來的船上,都滿載中國的石頭,這些被稱為唐山石的石頭都進入民宅中,成了建材或日用品,我們在玫瑰石、花崗岩上洗衣服,每一塊石頭的色彩我都記憶深刻。」康保瑜感慨:「水災造成河道淤積、改道,出海口逐漸南遷,1924年水災更為嚴重,烏石港沒落,繁華不再,頭城一直鎖在1920年代的氛圍裡。」

店家資訊

電話:03-9773343

地點: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35之2號

營業時間:10:00~17:00 (周五至周日)

網站:和平街屋臉書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