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開放共享的城市!──香港的良心消費與合作運動

2018-01-01・合作聯合國

文.攝影/李修瑋.第六屆理事主席

二○一七年十一月初,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之邀,代表合作社參與其七十周年會員大會的專題論壇。此行亦實地拜訪幾個致力投入良心消費運動的組織,雖只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也能感受這城市中,合作運動的温暖微光。

論壇共分四個主題,我所參與的主題是「共享城市與美好社會」,談如何透過市民的共同行動如共同購買、共厨共學等,落實市民的民主參與、建立互惠共享的城市。論壇主持人為香港理工大學陳鳳儀博士,分享者還有香港本地的兩位代表:天姿作圍、天經地義生活館的組織者范沛縈和壹樓共同社、家家士多的創辦人鄒崇銘老師。

▲家家士多與家家厨房在空間的另一頭。

天姿作圍和天經地義生活館

「天姿作圍是什麼意思呢?」我問沛縈。

「就是天水圍的婦女很有作為啊!」她開心地說。

天水圍,位居新界郊區,區內有香港政府興建的大型新市鎮,居住者大部分是低收入家庭,由於對外交通不便,居民外出工作不易、失業率高,一度被稱為「悲情城市」。更因政府在開發之初與財團間私下協議,商業遭到壟斷,只有財團主導的超市可供採買,日用品價格貴、選擇少,讓人聯想到十九世紀合作運動初期,英國工人被迫在工廠內採買的困境。

為改善社區居民生活,民間社福團體「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與當地婦女合作,推動天水圍社區經濟計劃—「天姿作圍」。從二○○八年起,居民從共同購買米、油等糧食,節省生活支出開始,接著租田共耕、自製農產加工品、推行社區貨幣等,以共同參與、共同討論、共同決策的民主運作方式,從經濟困境中走出來,發展可自給自足的社區,並與其他社會企業共同經營「天經地義生活館」做為對外銷售與發聲的平台。

天經地義生活館意謂「天地健康養生,經濟社會公義」,理直氣壯地宣告,人類依存自然生態共存,天地健康才是養生之道,而經濟社會從生產到消費要符合公平正義,這是人權,也是天經地義。共同經營的九個社會企業,以共享空間的方式共同租用店面,依照各自可負擔的範圍為原則投入資源。例如「聖雅各福群會」下的土作坊、時分天地、天姿作圍、香港婦女勞工協會等單位人手較足,就協助看店;「公平點」資本比較充裕,就投入較多資金。

生活館做為一個共享經濟的實驗基地,主要販售來自香港本地的農產品和各式日常用品,與在地生產者直接合作,以尋求發展本土農業的可能性,另外也有來自海外公平貿易的產品,甚至還有台灣達觀部落的原住民特色文具。

類似天經地義生活館的共享空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並非首見,但是在同一空間進行不同的營業項目,而能兼容並蓄,充份發揮空間效能,「壹樓共同社」可說是最佳範例。

▲香港民間社團間的連結十分緊密,圖中由左至右是香港理工大學的陳鳳儀博士、天姿作圍的范沛縈和社聯的黃慧賢主任在天經地義生活館合影。

壹樓共同社和家家士多

壹樓共同社因位處儷凱酒店一樓而命名,是一個以食物、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共享空間,在這個共享空間裡, 有銷售食品的家家士多(Gagastore)、綠腳丫讀書會主辦的長頸鹿繪本館、家家厨房和家家學堂等組織。靈魂人物鄒崇銘老師,是任教香港理工大學的社會學博士,不僅深研理論更親身實踐,實際參與家家士多的營運,與韓國最大的消費合作社iCOOP合作,引入價格合理、健康安全的食品,還有公平貿易和在地產品、新鮮蔬果等,讓消費者在主流市場外,能有不同的選擇,最終希望能連結本地生產者和消費者,逐步減少香港人對輸入產品的需求,減少碳足跡。

▲壹樓共同社讓志同道合的團體可以齊聚一堂,透過共同擁有的開放空間推動合作運動、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從社區支持農業的理念推展到社區支持萬事!

來到壹樓共同社時,正巧看到繪本媽媽在進行培訓活動,而另一邊家家厨房的主厨華姐正要打烊,為我們做了當晚最後的餐點。家家士多另一位年輕的負責人說:如果我們能逗留一整天,就可以看見這個空間從早到晚熱鬧滾滾的狀況:有華姐的媽媽厨房在教做杏仁脆餅,有用餐和採買的人潮,然後是近晚的讀書會培訓,這中間人來人往、熱鬧非凡,整個空間洋溢著歡樂幸福的氣氛。

▲壹樓共同社空間裡,綠腳丫讀書會正在進行繪本媽媽的培訓活動。

壹樓共同社的外牆書寫著當月的空間使用狀況,組織間互相協調的過程,可能有許多麻煩之處,但也是人與人學習民主溝通的機會。合作,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卻是有價值的事,它可以使我們成為更好更成熟的人,最終也會帶來更美好更公平的社會,這正是開放共享的意義。

▲在壹樓共同社門外,懸掛著iCOOP送的合作社七大原則牌匾。鄒崇銘老師是以合作社的精神、社會企業的形式來運作,推動合作運動在地扎根。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