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調味—影響孩子一生的選擇

2019-04-03・樂齡生活

文.攝影/于有慧.第7屆社員代表

「我們為了孩子,認真尋找有機食材,才認識了主婦聯盟。」公館站社員陳彥穎、吳嘉麟夫婦提起2018年初加入合作社的源起。

彥穎、嘉麟育有1兒1女,大寶千凜是男孩,1歲8個月大,女兒子墨才剛滿月。一家4口,男主人是家中主廚。從小在家裡是父親做菜,耳濡目染,彥穎也愛做菜,婚後有了孩子便鮮少外食。彥穎常參考網路食譜料理,笑稱「阿基師是我師傅」,只是以前不太注意食材來源,受到孩子保母的影響,改吃有機食材。

陳彥穎(左)、吳嘉麟夫婦為了孩子加入合作社,認同合作社照顧土地、善待人的理念,也以尊重自然的態度養育小孩。夫妻倆認為,父母的角色是支持孩子適性發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識能」。

善待土地,土地也會善待你的孩子

彥穎從台北市保母協會課程結識的「同學」— 後來成為孩子的保母—接觸到「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嬰幼兒雖然還不會表達,但自小所接觸到的各種刺激會在身體留下印象」這些想法。

因此,「不用負面字眼,不會直接說不可以。」新手父母彥穎和嘉麟學習盡可能地善待孩子,同時也選擇善待土地。嘉麟說:「孩子的靈魂純淨,若我們對地球不友善,大地的負能量會透過食材轉移給小孩;相反地,相信善意的能量可藉由小孩傳達。想想,如果我們一直買不友善的產品,不就等於鼓勵那些不友善的事? 而這些都會再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有機食材比較貴,一開始他們也曾掙扎考慮,但是為了孩子,也想支持台灣小農,因為這些信念,夫婦成為合作社忠實利用者。

原味、原型、真體驗

彥穎喜歡下廚,為了照顧家人,更是費心。為了不讓孩子吃糖、嗜重口味,彥穎會用元榆土雞熬湯底,加上切細的羊肉片、蔬菜煮粥,合作社的羊肉美味無腥膻味,營養價值高,是彥穎的最愛,孩子也很捧場,從小對天然食物接受度很高。

彥穎說,自己料理時放的調味料是「愛」。除了口味清淡, 他們主張讓孩子吃「原型食物」。從千凜長出兩顆牙之後,便每天給他一顆水煮蛋當點心,也會給他整顆的軟芭樂、蒸軟的馬鈴薯、花椰菜、地瓜……,讓他去吸吮、啃食。

嘉麟不贊成把食物打成泥才給孩子吃,「小孩真的沒有吞嚥能力嗎?刻意把食物都磨碎,是不是反而使孩子失去原本能力?」嘉麟說到,有一次千凜一口飯吃許久都不吞下,之後竟然自己吐出一小塊魚刺來,雖然是不小心把魚刺煮進粥裏,但「孩子本能就知道那不能吃下。」

每到週末,彥穎會自己做土司給孩子當點心,父子倆一塊揉麵糰,像在玩耍,麵糰發酵的時候,千凜睡午覺,直到烤麵包的陣陣香味傳來,全家人一塊分食,那是生活中最單純、甜美的片段。「我們相信,孩子從小建立的味蕾,會影響他一生的選擇。」這是彥穎、嘉麟想要留給孩子一生最受用的禮物。

彥穎讓孩子從小體驗食物從原材料到成品的過程,圖為父子共享剛出爐的麵包。
週末彥穎父子倆一起做的麵包。

FAMILY TIME

1歲前寶寶副食品製作原則

資料提供/王彥懿.美國康乃爾大學營養生化碩士,北南分社社員

【口訣】

(4 ∼ 7個月)米糙麥糊,菜泥果泥。

(滿7個月起)五穀蔬果,豆蛋肉魚。

【原則】

一次試加一樣、從單樣到多種,從植物性到動物性,由稀至濃,不調味吃原味。4個月前的孩子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為了培養孩子對各種食物的接受度,一般嬰兒從4個月大就可開始嘗試副食品,從穀麥類先試,將米加水熬成濃稠狀,取糊狀米湯讓寶寶試口味,一段時間後開始餵食汆燙蔬菜湯或水果磨成泥加水稀釋; 滿7個月大後可將豆腐、蛋、魚或肉以水煮或蒸熟,去筋或刺磨成泥,搭配蔬菜泥加入粥中一起餵食。

合作社食材製作副食品秘訣
合作社的米、麥、蔬菜、豆製品與肉品等食材,無農藥殘留並減硝酸鹽,是新手父母可以安心選用的食材;另外,麵/麵線產品無添加防腐劑、而是以鹽延長食品保存期,因此含鹽量稍高,可將加入餵食的時間往後延,且需加更多水燙煮(以降低鹽分),再撈出備用。父母從旁觀察、記錄孩子對各種食物的食用情形,包括食用後皮膚是否出現紅疹過敏及排便情形是否異常。若出現過敏反應則先停用,下次再加入一點點測試,可讓孩子的身體有機會適應過敏源。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