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瑩/合作社區 大同世界中眾多獨特小我

2019-08-01・橋梁_共同購買25 週年出版計畫

文/歐陽惠如 攝影/徐佩青

主婦聯盟合作社對我來說,不只是共同購買,它是一種合作社區的實踐。參與合作社最大的收穫是,它讓有理想的人能有機會共同成就一些事情。合作社的目標和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想做的事有個能發揮的舞臺,其中的過程無論是否完美,都是珍貴的。

后庄站對街就是占地 3 公頃的敦化公園,草地、大樹與涼亭,構成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圖像。

內心話

主婦聯盟合作社對我來說,不只是共同購買,它是一種合作社區的實踐。參與合作社最大的收穫是,它讓有理想的人能有機會共同成就一些事情。合作社的目標和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想做的事有個能發揮的舞臺,其中的過程無論是否完美,都是珍貴的。

找到生活中的共同願景,催生沉寂已久的敦化公園

婚後面臨高房價無力負擔,租屋生活又不斷遷徙,張月瑩深刻體會到臺北居大不易。由於自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婆家在臺中市,因而在 1994 年決定回到臺中市落腳,當時的房價僅是臺北的對半。以前租屋時覺得房子不是自己的,修繕裝潢都由房東處理和決定, 擁有自宅後才有了歸屬感,開始參與社區管理委員會,並在40歲那年一頭栽進社區營造之路。

「我們的生活、所處環境與周遭的人有密切的關係,我來到一個真正有歸屬感的社區,希望我的社區是很好的,願意付出、願意關注,就開始找一些人共同努力。」1998年加入臺中市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綠色生活小舖」後,張月瑩成立綠點子蔬菜班,「我與夥伴開始想,能在社區裡面做些什麼?發現職業父母沒空參與,推動社區工作必須從帶小孩的媽媽著手,進而想這些年輕媽媽們關心的是什麼?」

張月瑩與后庄區營運委員專注討論,關注議題隨著生命階段更迭, 近期思索營運團隊傳承,希望募集年輕社員,將理念與行動接棒下去。
走一圈敦化公園,張月瑩總能清楚細數當年催生過程,花圃、步道建造、保留汽車駕訓班的上坡道,每個角落都有他與夥伴努力的點滴回憶。

找到生活中的共同願景,催生沉寂已久的敦化公園

同年,成立綠點子社區教育工坊,其以 「種子」為概念,集結眾人認同環境保護的力量,希望長成一棵大樹。那時借用朋友房子作為活動空間,班員最多曾有 20 人至 30 人之間,運用共同購買取貨日舉辦活動,例如邀請時任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主任的謝麗芬介紹共同購買、教做垃圾分類及廚餘堆肥,此外關注面向含括親子共讀、婦女成長、社區關懷、公共參與等議題。

催生臺中市敦化公園,是張月瑩成功擾動居民討論、集結社區能量的成功案例。敦化社區並不是一個里,是指臺中市北屯區敦化路一區10多棟集合住宅,在都市計畫中,敦化路上的40號公園預定地20多年未能完成徵收,曾被用來作為汽車駕訓班、養火雞、週末夜市。1998年臺中市晶華書店老闆黃智華發起,邀請鄰近社區管理委員會主委討論成立敦化社區發展委員會,以催生敦化公園為主要議題,但現實是並非每位主委都願意出席。張月瑩想到:「綠點子社區教育工坊裡的媽媽們分布在不同大樓,這些就是我們的種子,而且他們都知道要去找誰談,誰是社區的決策者、誰能夠出力。」

在那個社區營造概念還不是很清楚的年代,張月瑩與夥伴已積極投入社區營造,2001年成立台中市敦化社區關懷協會,前往臺中市政府陳情、自辦公聽會、發動連署,連續6年舉辦元宵萬人提燈晚會,以社區營造的力量凝聚地方共識、鼓動居民參與。結合當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以社區居民的集體共識與行動,解決社區生活議題,創造共同的生活福祉,他著手申請經費開辦「社區報編採人才培訓營」,組成編採團隊定期出刊《敦化生活》社區報,提供社區居民資訊及對話平臺;此外,辦理社區資源調查、導覽志工培訓、社區關懷志工隊關懷獨居老人等行動計畫。

一波波行動持續到 2006年敦化公園興建完成。敦化公園能夠催生出來,張月瑩分析「人」是關鍵,當初許多居民是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職員,年輕、知識水準高,對居住環境要求較有公共參與意識,組織協會時比較容易從中找到幹部。然而當建置敦化公園的目標完成後,人也逐漸散去。這時,他邀請主婦聯盟合作社到敦化社區成立后庄好所在, 此後轉進合作社的他踏上另一條更寬廣、更長遠的社區營造之路。

採訪當天午後,坐在樹下乘涼的阿公、阿媽關心著我們到來的目的,開朗溫暖的張月瑩總能與人親切攀談,不分老幼。
2018年4月3日銀閃閃讀書會在麻園頭站舉辦,邀請請葉志嶸、凌千惠夫妻倆分享日本住宅合作社參訪心得。後排左起為葉志嶸、游麗卿、王淑津,前排左起為凌千惠、張玉枝、劉玫君、張月瑩、陳秀滿、蕭淑珠、陳春杏、周衣音、陳美娟。

合作不是誰服務誰,而是鼓勵彼此起而行

從社員自發性提出需求,直到后庄好所在2004年3月開站,張月瑩一路參與地區營運至今,「我知道主婦聯盟合作社最終的發展目標不是只有賣東西,是希望社員生活在一個更好的社區,那就是社區營造。但是合作社比協會組織更穩定,合作社是經濟體,有人、有經費可以做事,協會必須仰賴計畫申請或向外募款,經費及志工來源不穩定,但兩者目標是相同的。所以后庄好所在開始籌備時,我 就嘗試把兩端結合起來。」後續為了營造敦化公園美好生活圈,曾舉辦過好好玩親子運動會,也邀請鄰近社區及民間團體台中市水湳儲蓄互助合作社、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等共同參與,「這就是社區營造,大家一起出力參與的概念。」
2001 年1,977 位社員共同出資成立主婦聯盟合作社,張月瑩也是其中之一。參與長達20年,中間歷經社員代表、理事、代理總經理、總社組織部專員、台中分社組織課課長等多種角色,青春年華都浸泡在主婦聯盟合作社裡。由於他成熟的社區營造經驗,而被賦予推動地區營運的重要任務,「因為亞細亞姊妹會的關係,主婦聯盟合作社向日本生活俱樂部生活協同組合學習甚多,但我也是到了擔 任第二屆理事時才聽到地區運營的概念。在這之前創社理事主席陳來紅知道我在做社區營造,曾來臺中找我談過,我們現在說的地區營運,在日本就稱為地區營運,意思比較接近區域發展,但那時我對合作社應如何推動地區營運仍很模糊。」

2006 年主婦聯盟合作社正式啟動地區營運,對於現為后庄區營運委員會主任委員的張月瑩而言,一路走來更有所感:「 地區營運的真義在於,發展民主、實踐民主,合作社在權利上採取一人一票,決策上透過會議與表決, 但合作社運作不應該落到多數決,盡 可能還是要透過說服,產生共識。」 他說明,合作社的本質在於民主參與, 一群人因為共同需求而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是由社員共同出資、共同利用、共同參與。當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為了讓社員有效參與、充分溝通,因而發展地區營運,亦即讓社員在地參與。層層整合之後往上傳遞,自然形成一致的共識,成為合作社營運方針;在地社員因密切的互動,自然也形成 一股力量,結合個別社員的人際關係網絡,便有能力對社區付出關懷,實踐合作社第七大原則關懷地區社會。

社區營造與地區營運具有相同目標, 合作社更有組織力、經濟力及人力資源,運作起來更有效率與效益。「所謂的社區營造,與其他倡議型非營利組織不同,是從本身出發,我會關注社區議題,催生敦化公園,是因為我住在這裡。相同的道理,參與合作社的地區營運,一定都是從自己出發,或是從自己關心的議題開始。地區營運不須要一直為社員規劃活動,如果社員都沒有意願付出、參與,我們就該踩剎車,我們不是在『服務』社員,而是要鼓勵社員一起規劃想要的活動。」

地區營運組織社員,經常透過舉辦活動,然而必須很清楚為什麼舉辦。若只是將活動分工,每個人只負責被分配的部分工作,卻不知道活動目的,不但容易失去方向,長久下來也會倦怠並失去熱情;若能全程參與活動策劃、執行直到結束之後的討論,清楚瞭解活動目的,則無論成功或失敗,對參與者而言都是正面增能。

如同許多站所,后庄站也面臨社員高齡化課題,長年參與的區營運委員們也開始負擔家中長輩照護的責任,參與地區營運的時間相形減少,體諒夥伴的張月瑩說:「這些都是人生中必須優先處理的事,所以如何找出新血是必要的。因為地區營運的發展,應該是團隊群策群力,不應該是一個人做到底。」他回憶,2010 年理監事暨社員代表研習會 主題為「雁行千里」,雁群飛行時總有一隻大雁在最前頭領航,但逆風飛行疲累了,就換另一隻雁引領方向,地區營運的合作亦應如是,在輪替互補的機制 下,組織依舊運轉不停;尊重每個人的特質,看重每個人的長處,讓每個人都有所發揮,這才能彰顯出合作的意義。

合作社提供各種學習成長的機會,家 主婦進入這個組織裡,聽到不同的想法,帶回家思考,不知不覺產生內在的質變。「眾人中的我」是很精確的描述, 合作社是一個大組織,要有一致的方向和目標;但其中的小我依舊鮮明,每個人都保有獨特的自我,也尊重彼此不同的想法和意見。

2018年4月14 日后庄區社員年會,后庄區營運委員會主委張月瑩報告 2017年工作成果及 2018 年展望與計畫。會場張貼社員最想參加的活動、課程問卷及海報,呈現區營運委員會以社員共同需求為站所營運的優先參考。
后庄區社員年會分享社員自製鐵蛋、綠豆湯,左為第六屆理事梁麗娟,右為社員林秀華。

生活者聯盟,組織住宅合作社使老幼皆有所依

主婦聯盟合作社在 2013 年第二次中期計畫確認社區照護服務的重點發展方針,2014 年理事會與行政團隊組成互助福祉事業研議小組,展開一系列學習與研議工作。2015 年台中分社組織銀閃閃聚樂部,著力於健康老化及活躍老化,邀請社員重視老身、經營老友,陸續組織銀閃閃高智爾球隊、銀閃閃合唱團及銀閃閃讀書會。

這群關注臺灣高齡化的銀閃閃讀書會成員,每月聚集在麻園頭站共讀《下流老 人》、《第4消費時代》、《不只是居住》等書,從共讀及討論中發現少子化問題衍生出無力負擔老年照護的困境,進而開始思索高齡者相互照顧、陪伴、共遊及共住的可能性;更透過參訪、舉辦論壇、工作坊,逐步凝聚共識而決定共組住宅合作社。

2018年5月27日,由需求者發起的「有 限責任台中市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正式成立,身為重要推手之一的張月瑩說:「我們要用住的共同購買來做一個行動,不單純是為了自己,參與住宅合作社的創始社員都沒有住的急迫性需求,但我們都覺得住是個重要議題,年輕人買不起房屋,租屋也沒有保障,老年人獨居有照顧及安全問題、年老體衰沒有心力維護房屋也很傷腦筋,住宅合作社可以把 這些問題一起解決。」

「住宅合作社的進度一直都有,但我們不求快,倡議是更重要的目的——安居是基本人權。以人民能負擔得起的價格,能擁有舒適的空間,在有生之年能夠長久居住,不用擔心搬遷,就不一定要擁有產權。」傳統觀念有土斯有財開始被翻轉,社會住宅屬於社會福利的概念,對於入住者身分有所限定;但有更多人民有居 住需求,可以自行集結資源解決住的問題,則需要政府支持。

除了住宅合作社,張月瑩看到更多社員端可以發展的小型社區事業,「我們很難與大企業競爭養生村,社區關懷據點也多由里辦公室設立。但在站所裡,我們看到的是退休社員的勞動力、智慧與彈性時間,我們如何對應社員的生活需求,提供一個可發揮平臺,使其既可以有服務他人的成就感並兼顧經濟力,以站所為據 點發展小型社區事業,例如社區小蜜蜂配送服務、社區小食堂、 生活事務協力處理、陪伴就醫等等。」

《公元二千年的合作社》提及,消費合作社的社員關係其實很脆弱,不似勞動或生產合作社社員之間的必需性強烈。張月瑩說明:「現代社會小農自營網購與有機商店隨手可及,主婦聯盟合作社若只持續發展生活消費材, 其實是很危險、不足的。我們無須強求社員所有需求都由主婦聯盟合作社達成,若是以促進社員生活福祉為目的,由社員端發展小型社區事業,也更能多元滿足社員其他方面的需求,也豐富社員的生活面向。」主婦聯盟合作社與這些小型社區事業各自獨立又可以社間合作,不僅服務在地社員,也服務鄰近居民,這樣影響力更能擴散出去,形成一個合作社區。

從社會倡議到實踐,有很長的路要走,張月瑩說:「合作社最可貴的地方來自於兼具理想性與務實性,《世界變遷下的合作社基本價值》談到,合作社的特性在於同時保有極高度理想性與極大實用性⋯⋯,它要改變世界,卻從自家門口開始掃乾淨。它追求星星前行,但一腳步 一腳印,小心而注意。」他未來將投入更多心力關注生 活福祉,「住宅合作社從討論章程到成立大會就花1年時間,但這過程就是在確認彼此的共識,很困難,但是大家攜手,就有力量一起走下去!」

后庄區社員年會開場表演邀請社員演奏薩克斯風及演唱,台中分社銀閃閃合唱團也定期於此練唱,社員活動豐富。
曾代理總經理的張月瑩,也經歷過主婦聯盟合作社內部種種風雨,但他始終樂觀看待,堅信合作社價值,是他願意持續在組織內承擔的最大動力。
或許你已擁有眾多生活信仰,但是否擁有聽見更多聲音的聽力?

合作社區的圖像是什麼?那是一種對美好社會的期望,一種方式是在地的,關注周遭社區環境,由具有公民精神、 願意關注社會的社員們去擴大去影響所居住的社區;另一種方式可以從特定議題出發,例如主婦聯盟合作社是以全社力量發聲,集中各分社力量,動員過程中養成社員公民意識。張月瑩說:「2018年總社教育委會開始納入公共議題類教育課程,很多社員不明白,認為合作社只須聚焦在環境及共同購買議題,才不會分散力量。但當我們看到合作社基本價值談及對地區社會的關懷,就可以明瞭合作社有更高的理想性,不是只關注眼下問題,而是希望為臺灣催生公民社會。」

反美牛、反核能、空氣汙染等社會議題,與個人切身相關,容易獲取多數社員的共識;但談及社會公義時,張月瑩認為合作社可以成為一個對話平臺,讓社員更 開放討論,促使其關注及思考公共議題的多元面向。例如 2016年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引來臺灣社會關注,造成許多不安、爭論與衝突,主婦聯盟合作社各站所群組裡也出現正反意見。雖然短時間內不見得能達成共識,卻是給予社員學習表達與說服的機會,而且與別人的不同想法不斷碰撞時, 也不知不覺中成長了。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