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社代呂梅菁:與大地母親重逢

2016-03-03・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文/陳怡樺‧ 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呂梅菁提供

2010 年前往緬甸紐曼農場,參與檸檬香茅精油的提煉,供給當地孩童解決蚊蟲叮咬的問題,圖片為將提煉過的檸檬香茅用於堆肥。

2010年,七年級新血呂梅菁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曾擔任總社地區營運專員,2013年成為現任第五屆台南分社社員代表。參與越深越千迴百轉,聊到理想合作社的樣子,她停頓了一會兒,說:「一群人朝向同一個目標,開心地推動合作理念的美好,是我最嚮往的模樣。」

看見不一樣的自己

幾年期,呂梅菁曾暫離職場,參與跨越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泰國等地的志工服務之旅,由長期服務於公益旅行領域的社員張瓊齡規劃。沿途有兒童社區地圖夏令營、韓國非營利組織The Frontiers 班達亞齊辦公室發起的協力造屋計畫、緬甸紐曼農場的工作假期,這一趟旅行累積了未來的養分。

參與了幾趟公益旅行,呂梅菁感受到:「和別人共事的過程,有機會看到不一樣的自己。」回憶建造土屋時,拔了三天的釘子,腦子裡的工作、煩惱,好像跟著拔掉了,儘管拔了很久,才拔掉一點點,但意外地成就感滿滿。她發現,重複同樣事情或動作,能讓自己好好專注當下,回到簡單的生活,心會更純淨一些。

Jpeg

▲2015 年參與野地森活在臺中為店家木桶豆花規劃的土灶效能改造計畫,運用土的特質及永續節能的設計,提升土灶熱儲存的效能。

2015年,呂梅菁參加野地森活舉辦的協力造屋課程,學習蓋土屋。野地森活的理念是「友善土地,永續設計,協力築夢」,土屋建造分成幾個階段,她參加「地底系統和土橋建置」。材料來自大地,由泥土、沙、碎石、粗糠和稻稈調和而成,就地取材與大地母親更親近,但若濕氣太重,土牆會發霉,為了隔絕濕氣,須在地基下建立排水系統,土牆下搭幾排石頭與地面隔絕。這部分她學到如何堆疊圓形的石頭,才能鑲嵌固定;建造土牆堆疊土團時,不停嘗試才能找到合適的比例;造屋使用拔釘的舊木材,創造舊物件的新可能。

朝著造屋的共同目標努力,沒有發號司令的人,而是相互協力討論,一路上每個人是開心的。一起動手工作拉近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是一群夥伴」的感動帶動彼此。儘管合作社的環境課程啟蒙了呂梅菁對真實環境的認識,但多只有說沒有做,停留在表面的想像。她建議,多增加體驗式和參與式課程,能讓感受進入心裡、貼近自然裡,真正體驗大地母親的美好與哀傷。

特別的是,每天造屋活動結束後,發給每個人一張紙,紙上的問題有:「今天的高點是什麼?」「今天的低點是什麼?」想一想期間發生的事,分享每個細節,哪個作法須改善或值得持續。溝通的過程,聽到每個人對此事的真正回應,也認知「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個體」,呂梅菁深深體會:「真正的合作立基於彼此尊重。」不管彼此的關係有多密切,尊重是基本的態度,不然很容易踩到彼此的底線而不自知,也在無形中留下傷害。

M-201603-150-p1303-600x400

▲2016 年參與野地森活後壁土椅子工作坊,大家合力揉土團,用腳踏混合自然素材,如土、砂、粗糠,為土椅子粗胚塑形。原可以用機器攪拌,但為了找回人類勞動的價值,就像農村裡的幫工,你幫我、我幫你,在互動中找回人們的連結。(攝影/野地森活提供)

回想參與合作社的歷程,呂梅菁認為,溝通過程中彼此消耗得太多,不可否認,這些拉扯糾結是必經之路,也是學習彼此尊重的方式之一。期待相互提醒不要忘記初衷,儘管時代改變,但合作社的核心價值依然不變。

流轉的喜悅

每趟旅行,對她而言都是生命的盛宴,總有需要學習的課題。2015年4月,呂梅菁參加國際交流委員會主辦的尼泊爾永續生活之旅,第二天遇上大地震,全團無恙是最大的幸運。她想著:「這場大災難,也是大地母親給的禮物,祂要我們好好想想─是不是太多發展都違反自然了?」

當時某天早上, 呂梅菁看到副領隊Prabi Basnet 的父親帶著孫女,用額頭輕碰樹枝,跟每棵樹打招呼,讓她印象深刻。「人是生活在自然的懷抱裡的,如果你視大樹小花為手足,忍心破壞嗎?忍心肆無忌憚地把生活中要喝的水,污染成這樣嗎?」她發現當地人將許多事物神靈化,心存敬畏,當我們把自己和大地母親的連結找回來,感受彼此是依存關係,領受祂的甜美豐饒,就不會是破壞的幫凶。

M-201603-150-p14-600x400

▲2008 年印尼大海嘯,有很多團體駐點印尼,但隨著時間的流逝, 很多組織紛紛退出, 故於2010 年參與The Frontiers 在印尼蓋國際志工屋的活動,合照中有來自德國、韓國、臺灣及當地人共同參與。

回想2011年,為了照顧外婆,她從臺北回到嘉義。然而歷經外婆離世的低落期、朋友不在身邊的空窗期,她不曉得自己的人生要追尋什麼?於是帶著疑問走進荒野尋找多年,大地母親告訴她要「好好活著」。

與大地母親共處那樣放鬆和自在,然而回到鋼筋水泥叢林後,很少有機會好好享受祂給予的美好。雖然城市裡有人種花、種樹、種菜,但是呂梅菁認為:「當菜成了賺錢的商品,就鮮少被當成生命看待了。」對她而言,好好活著就是不斷地參與自己喜歡的事,不斷體驗和手做,再將自己感受到的美好,透過網絡傳遞出去。如此的流轉,是她正在實踐的生活方式,她笑著說:「妳們的美好生活是什麼呢?我也想體驗,請跟我分享。」

返鄉六年,呂梅菁開始練習朝自給自足的生活邁進,在高中學姊王怡力位在嘉義朴子家的田裡,與學姊一起種秋葵,學習解決病蟲害、與父母輩老農溝通。她的美好生活畫面裡:有一塊田,有一間自建的土屋,還有一座土窯,和社區裡的孩子一起聽著來自大地母親的故事。

M-201603-150-p15-350

▲靈境追尋時遇見的大樹。

在荒野裡遇見自己

靈境追尋(Vision Quest)是印地安人的傳統儀式,把自己全然地交託在自然裡,這段期間不說話、不進食、只喝水,以地為床、以天為被,拋掉熟悉的習慣,沒有書、沒有筆,當然也沒有手機。夥伴在300公尺之外,視野所及只有身邊的大自然。每個人帶著當下最大的困惑前來,走進自然和自己,與大地母親說話,接收來自祂的訊息,帶著訊息回到生活中實踐印證。

2008年,呂梅菁成為七世代自然生活學校首屆靈境追尋的學員。她選擇一個大樹棲息,「第一天,天色漸暗視線不清,獨自一人待在荒野裡,似遠而近的聲音,恍恍惚惚若隱若現,可能是動物的覓食聲,也可能是樹葉的飄動聲,不曉得地上為什麼忽明忽暗,越想越害怕,我鑽進睡袋裡睡覺。」第二天晚上,呂梅菁想搞清楚晃動的光影到底是什麼?研究半天,才發現是月光。破解了驚嚇的來源之後,覺得自己的害怕很好笑,「幻想的恐懼大到把自己嚇死了。」歷經了四天三夜的靜處,望著身邊的萬物想著,小草大樹不疑有他,順應天意好好長著。「好好活著」是她接受到的訊息,不是生存,而是生活。「沒有什麼好怕的事,所有的恐懼都來自己。」帶著大地母親的訊息,又過了幾年,面對生活裡的挑戰, 她發現自己更勇敢一些了。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