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綠學堂(六)小農的春天側記

2014-08-22・本土農糧 麥田與雜糧守護

圖說:台南場講座互動(圖/張雅雲)

紀錄整理:陳怡樺(主婦聯盟合作社社代)

主 持 人:林享玉(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

分 享 人:吳東傑(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這天,夕陽餘暉中「合作綠學堂」前進府城,這一場由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合作社)理事林享玉及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帶領著大家聊聊「小農的春天」,我們一起坐在大樹圍繞的咖啡店,一起聽一起想關於小農的故事,正值「國際家庭農業年」的現在,我們能做些什麼。

守護小農 合作社搭產銷平台

「守護碗中的未來,我們這群主婦不是用嘴說說而已,20多年前,為了安全的食物,從共同購買米和葡萄開始,一直走來堅持守護台灣的土地和孩子的未來。」參與合作社多年的理事林享玉細細說著,透過點點滴滴與小農的互動和實踐的過程,合作社的一路走來的軌跡,讓大家感受到「歐巴桑的堅持。」

「種菜做農一世人,把菜交給合作社,才知道做農的尊嚴。」林享玉分享一段印象深刻的回饋,是由灣寶鬥士洪箱談合作社給予農友最直接的支持;她也拿著邱家兄弟的生態養殖包談到,從養殖池裡每種魚蝦的任務,到適當的分工讓魚蝦能健康長成,同時也照顧環境。林享玉強調,合作社社員的消費力是給予台灣本土農漁業最大最直接的支持。

環境永續  能源農業同等重要

「現場的大家都是吃台灣米長大的,但大家認識台灣米食文化嗎?」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一開場拋出了這樣的問題,讓大家想想自己和台灣農業之間的距離是遠還是近?他接著談到,台灣的糧食自給率預計跌破30%,台灣的能源自給率也僅僅只有3%,足見進口食物與能源對台灣人佔有多高的比例,換個角度想,運送食物的碳足跡、及溫室氣體的累積,甚至是能源的耗用,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吳東傑舉例談到,最近有家便利商店販售的番薯外袋標示著,該產品的碳足跡排放量,這是一個有趣的標示,讓消費者邊吃著香甜的地瓜的同時,想想這個地瓜從哪裡來?是台灣本地的,還是進口的?每咬下一口的同時,有多少能源被消耗。

「這一百年來地球平均增溫達0.6度,而臺灣卻是增加1.2度,這1.2度聽來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真的嗎?」吳東傑試以人體為例,當人體高燒超過40度不退且持續多日,需不需要送急診呢?而今,我們生活的地球正處於這樣的景況,也是你我必須正視的問題。

能源和農業有著直接且密切的關連,怎樣的耕作方式才是友善環境?吳東傑分享「水稻強化栽培系統(SRI)」的概念,SRI耕作和其他慣行農法最不同之處是間歇性的供水管理,一般慣行水田的水位通常較高,但SRI只有兩三公分高,且以淹水3天,曬乾7天的方式循環,直到幼穗出現(孕穗期)。收割前20至25天開始完全排水,盡可能將土壤的養分轉移到稻穀上,促進到稻子根部的發展和增加土壤的通氣性。根據越南農民的現場觀察中發現,使用SRI水分管理方法稻米會更耐旱。對此,吳東傑也談到,農業和能源是可平行發展,也必須是同等重視的議題,尤其當淡水資源短缺時,SRI會是有效的調節方案,值得生產者認識。

CSA 重建生產與消費之間

「立法院的年度預算是台幣1兆7千億元,但台灣人每年浪費的食物卻相當於約2400億元。」吳東傑談到,全球生產的三分之一的食物卻因處理不當而被浪費或損失。除了糧食浪費的問題之外,食物遭跨國企業壟斷更是扼殺本土農業發展的毒藥,香蕉是台灣的傳統水果,也是台灣的重要水果之一;近來全台最大連鎖便利商店銷售的香蕉來源竟是由全球最大的香蕉生產者Dole提供,而且是進口,如此的產銷方式對台灣農業是極大的衝擊。試問,台灣的消費者如何看待呢?

對此,吳東傑以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的概念回應,所謂「糧食主權」是人們除了有被餵飽的權利之外,地方社群有權利和能力決定食物來源和如何生產食物的方式,而這些決定和能力並不是掌握在跨國企業,而是人民的地方社群所擁有。

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伊麗莎白‧韓德森是此概念的推行者,曾文及「堅不可摧的塑膠和石化阻隔了現代人與食物之間」,尤其在美國多數人的食物來自於超市與速食店等自動快速的管道;少有商店會標示食物的來源,而人和食物之間就像斷了線毫無關聯。吳東傑則強調,改變人和土地失聯的現況,社區支持型農業是解決方法之一,這也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最美好的關係。看看台灣如今的生產者和生產環境有著怎麼樣的關係?過去農友下田前會拜謝土地公,而今有些農友依然堅守此儀式,但一轉身就開始噴灑農藥,不曉得這樣的畫面看在土地公眼裡又是什麼感想?吳東傑苦笑問著。

台灣是島嶼型的環境,加上氣候變遷,颱風的生成和頻率增加,以及糧食生產者和良田逐漸減少等因素,過去60年代,每位農夫的生產量平均養7個人,現在每位農夫平均養140個人至170個人,甚至朝200個人邁進。吳東傑問,30年過後,我們會面對怎樣的生存與農業環境?

家庭農業 守護土地的小螺絲

聯合國將2014年訂為家庭農業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family farming),強調家庭農場對於戰勝貧窮,增加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的其重要性及貢獻。而家庭和小規模農業生產更與世界糧食安全密切相關,可保護傳統糧食產品,並促進均衡的飲食。

吳東傑提到,當全球化商品化及都市人口逐年增加,農業不再是單純的農民的農業,農產品也不只是單純的農產品,可能是人可食用;牲畜可食用;或是能源使用的原料,產業鍊交錯,資源相互爭搶,當農業工業化,跨國型的農業將讓土地無法呼吸,小規模農業/家庭農業將是翻轉此一情勢的最佳時機。

被吳東傑笑稱是「吃重鹹的台灣農業」:是「重藥」又「重肥」,意指需要很多農藥和肥料,再加上高比例的進口食物,一旦石油耗盡、或油價高漲,台灣人是否還吃的起進口糧食?台灣本地的農業真的又無法支撐起台灣人的飯碗嗎?唯有支持本土農業守護台灣土地,健康的土地才會生產出安全的食物;小農的春天在哪裡?在每個人的飯碗裡,也在每個人的消費選擇裡!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