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回收及分享計畫:傳送人情味、實踐綠生活

2013-11-05・惜食

文.圖/香港婦女中心協會

▲回到中心協會,隨即磅重及篩選食物。

今年八月初香港食物分享計畫的推動人─梁小嫻來到台灣,將香港這幾年推動運動的經驗與我們分享。

M-201310-121-p1901-600x450

▲義工們整裝待發,無論風雨日曬,也阻擋不了他們的幹勁!

我們經常說不要浪費食物,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香港每天約有三千六百公噸的廚餘被棄置到堆填區, 相等於大約一百五十輛雙層巴士的重量,由此可見食物浪費造成的環境汙染,實在不言而喻。透過「好惜食」食物回收及分享計畫,我們可以作出改變!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自二○一一年開始以試驗計畫形式推行「好惜食」食物回收及分享計畫,並於二○一二年得到食物分享基金資助,擴展這計畫至現在,每星期五天到街市及烘焙小店收集賣剩的蔬果及麵包,再派發給社區內的長者及低收入家庭。從普羅大眾的角度來看,「食物回收及分享」是指提供食物支援或援助予生活艱難、貧窮、有需要幫助的人,是一種慈善活動、甚至是救濟。

計畫背後的豐富意涵

但如果我們從另一角度去探討「食物回收及分享」,這背後其實源於消費者的購物態度,對於付出金錢買回來的物品,總是抱著「我有權選擇」的心態,因此儘管物品只是稍有瑕疵,也會嫌棄不購。在這個計畫下,我們接觸很多街市商販,他們賣的大多是新鮮食物如蔬菜和水果,常常因為存放時間稍長,食物外表出現破損,不再吸引顧客。假如商販不捐贈、社區人士不回收,這些外表不漂亮而不被選購但卻仍可食用的蔬果,最後便會被棄置於垃圾堆填區。

我們與商販協商,將當日賣剩的蔬果及麵包慷慨捐贈出來,並通過組織婦女及社區義工每晚前往回收。婦女們不管炎熱、風雨,天天堅持推著手推車,不辭勞苦儘量回收,為的是一個服務的承諾,以及期望回收工作能減少食物浪費、珍惜地球資源。

對我們而言, 食物收集及分享除了是環保和綠色生活的實踐,讓婦女義工及受惠者通過拯救食物, 減少環境汙染, 成為環境保護者;這個計畫同時也紓解了基層家庭的部分經濟負擔;更重要的是,我們相信這是一個能力建設的過程。婦女義工通過「好『惜』食—食物捐贈及分享計畫」親身經歷遊說菜販、被菜販拒絕,直至成功遊說捐菜,整個過程讓她們建立信心與成就感。

M-201310-121-p1902-600x450

▲除了菜市場的蔬果,麵包店每天丟棄的麵包,也是回收再分享的目標。

小小舉動,重拾昔日溫情

此外, 婦女義工也經常笑言:「在今天的香港文化中,想要別人說句『多謝』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但在這個計畫中, 卻能感受到無數受惠者的欣賞和讚美。」 她們見到長者拿到食物時的喜悅:「 她們的笑容令我不怕辛苦, 感到汗流得很有價值。」義工阿珍和十歲的兒子一同來幫忙,阿珍忙於篩選蔬菜及__分菜,而兒子則協助傳菜到長者及街坊手中,見到平時活躍頑皮的兒子變得合作有禮,阿珍感到很滿足。有受惠婆婆說:「 真好!我今天分到些豆角,我平時為了省錢不會買來吃,已有三年沒吃過啦!」有受惠婆婆分得販商捐出的鹹魚而滿心歡喜的說:「很久沒有吃過了,今晚與肉餅一起蒸, 別有一番風味!」 這一味鹹而香的傳統美食盛載著香港人種種辛酸點滴和回憶,同時也連結了受惠者、義工、商戶和組織者之間的人情味。由此觀之,大家從表面去看「食物回收及分享」,是一個拯救食物、減少廚餘、救濟式幫助基層家庭的計畫,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資源互補,讓婦女重塑身份、建立能力感,彼此凝聚,共建互助互勉的平台!

M-201310-121-p1903-600x450

▲經篩選的食物,正等待被帶回家好好食用,而非棄於堆填區。

食物分享基金簡介

有鑑於香港社會環境問題日趨嚴重、貧富懸殊愈趨兩極化,這邊食物不斷被浪費丟棄,那邊卻有人得不到三餐溫飽,食物分享基金的食物分享計畫與合作伙伴,一起拯救每天因商業營運而被浪費掉但仍可安全食用的食物,減輕堆填區飽和之壓力;讓公眾明白食物浪費情況嚴重,珍惜食物,而受助者亦肩負幫助減少食物浪費的角色,各界一起合力減少浪費、珍惜資源、讓有需要人士受惠。

食物分享計畫臉書專頁

M-201310-121-p1904-450x600

▲在菜市場回收到大批當日被棄卻仍可食用的蔬果。

原刊登於2013年10月121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