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串起台灣鄉野的生命力

2014-04-07・台灣的麥田守護者

文。圖/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插畫/葉曼玲

▲千里步道第一條示範道經過的八寶圳。

千里步道是一項串聯人與土地的公民運動─古道、圳道、農路、舊鐵道、老街、堤防、單車道,這些小徑就像是台灣土地上的「微血管」,藉由雙腳與單車的慢速行旅,讓人們逸出原本的生活軌跡與作息,去到他方,親身體會不同的人文歷史與故事;在看見別人的同時,重新看見自己,也對我們所生活的土地,有更真切的了解。尤其,台灣這福爾摩沙之島,不管從歷史、族群、生態、地理、城鄉型態等無不充滿特色,而我們總是因為忙碌與追求快速,錯過太多路上的風景,也錯過許多可以大口呼吸與深度體驗這個寶島的機會。

二○○六年,黃武雄教授所寫的〈夢想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一文,促成了千里步道夢想的實踐;歷經五年,透過各地熱情朋友們的合力參與,三千公里的山海屯環島路網主幹道,與山海間東西向主支線已完成串聯;而與主幹道連結,深入社區與聚落的區域路網,則仍持續串聯、延伸中。

然而,由於台灣社會長期受制於將「快速、開發」與「進步、繁榮」畫上等號的思維,這三千公里無斷點的環島路網,雖已盡可能避開大馬路,但仍有許多路段目前仍須與汽機車爭道。在達到沿途沒有汽機車的威脅工廠廢棄物的汙染之前,仍需要後續長期的努力;尤其,「光害、除草劑、紐澤西水泥護欄」這鄉野三害,更是我們在進行環境倫理反思、落實大地守護時,所不能迴避的課題。

親近土地與生活的文化生態旅遊

延續千里步道守護土地的核心價值,我們嘗試結合生態旅遊、農漁事體驗,兼顧環境守護與小民經濟,推出「到農漁村住一晚─公益小旅行」,進一步推動環島路網的串聯與活化。我們堅守以下原則:

一、善用大眾交通工具,降低在地社區的環境負擔。

二、充分了解在地風俗,以開放包容的心認識文化之美。

三、以低碳減廢、食物零里程的原則安排規劃旅遊。

透過以上原則,我們結合在地議題、生態文史社區特色產業,推出兩天以上、定點深度旅遊搭配工作假期的方式,體驗農、漁村勞動在地生活,發展出真正融入生活內涵、深入在地社區文化的生態深度旅遊。

我們的行動保留了環島路網的美麗風光,並促進保留區的推動,帶動路網周邊農漁村的永續發展,提供另類的旅遊型態─是旅行,也是公益!我們更期待以此建立低環境乘載、綠色永續的循環。

從產地拜訪到關懷與食物生產有關的土地、環境、生態、歷史、社區人文等議題,我們深入體驗了在地的人文風采。在全台各地巡迴舉辦的「生態小旅行」進行室內講座與分組討論,我們帶動社員理解與反思低碳旅遊的原則與價值,並經由實地走訪新北市猴硐、花蓮太巴塱、嘉義布袋、高雄美濃九芎林、雲林虎尾埒內等農漁村落,直接感受社區居民的生活脈動與在地智慧。

這些活動除了創造在地經濟、為社區聚落導入永續發展的資源,過程中更促進在地社區與地方社群之間的網絡串聯。延續守護大地的核心理念與具體推動成果,未來將持續推廣農漁村公益小旅行,延續路網的活絡與周邊農漁村的永續發展。而綠色路權、手作步道、減廢減碳、食物零里程、無毒友善農耕、一村一林徑等主題,也都是我們步道運動的重要核心價值,期待更多朋友共同參與!

M-201404-127-p1501-400

▲位於金山步道中的手作步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網站

原刊登於2014年4月12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