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逐漸交會的平行線(下)

2015-12-10・用生命感動生命

文/李宜真 攝影/王慧思

2010 年緬甸撣邦茵萊湖附近的小鎮上,集市不僅是交易生活所需的場所,也提供各地居民聚會休閒的機會,人們在此分享農作所得和生活經驗。

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初期在高度資本化的國家似乎比較能夠推展;或許是因為所謂較低度資本化(低國民所得)的國家都還保持著傳統交易經濟的某些樣貌。「臺灣人習慣免費或低價,對服務有價或收費觀念相對較歐美薄弱」1,所以不適合從事媒體定義的共享經濟模式。不過倒也未必,媒體沒有看見的是那些街坊鄰居常送到家裡來的一把青菜,或是不時載上一程的順風車。

重尋共享價值

二○一一年,查爾斯‧ 愛因斯坦(Charles Eisenstein)在著作《神聖經濟》(Sacred Economics)中提到,經濟之所以「神聖」,是因為我們知曉用來創造經濟價值的原料,如陽光、空氣、水、礦物,都不是我們能夠「賺」來的。這些資源是來自無私的給予,因此我們自然懷抱著感激回報的心領受。

觀看現有的貨幣制度,所印出的每一塊錢都必須以債務方式歸還更多(政府借錢給銀行收取利息,銀行借錢給企業收取利息),因此錢永遠不夠,錢也只會借給能產生「價值」的企業,但誰是那些能產生價值的企業?是那些用地球珍貴資源創造出更多商品(錢)的企業,還是用錢來使地球環境更好的組織?企業陷落在金錢的帷幕裡,非但無法感激大自然的無私給予,只是捲入無止盡的債務循環與成長的追求中。

如果共享經濟仍運作在以金錢為基底的貨幣與金融體制中,那麼永續經濟體的真正精神就還未能被實現。人們追求金錢,是因為金錢乃唯一衡量商品與勞務價值的計價單位、交易媒介,也是唯一能夠長時間儲藏價值的「東西」。共享經濟雖然活化閒置資產,但資產是以金錢購置,服務也是以金錢為交易單位,人們還是在資本制度中的社會謀生,人對人的技能交易、對老人與小孩的居家照顧、大自然給我們的新鮮空氣仍不具金錢價值,自然就失去他們的珍貴性。

要讓貨幣中所涵蓋讓人類競爭戰鬥的本質,開始出現被無私的分享與交換取代的趨勢,一個全新的貨幣制度是永續經濟中最須改革的關鍵。貨幣本身不具備任何對錯,現今使用金錢導致社會階級化的主因,在於這是唯一換取資源的可能。能夠控制金錢的人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且好處只流向擁有購買力的人,因此企業與個人不斷追求利潤極大化,以得到更多金錢。

地方貨幣自主

新經濟基金會關注貨幣制度二十年,與撰寫《貨幣的未來:從金融危機到公共資源》(The Future of Money: F r o m F i n a n c i a l C r i s i s t o Public Resource ) 一書的作者瑪莉‧ 梅勒(Mary Mellor)共同提及我們所需要的新貨幣制度將具備以下特點:

一、貨幣不再以債務方式發行。須以實質必要的生產活動及民主程序,依優先順序發行貨幣,因此貨幣的增加不再導致債務增加。

二、持有大量貨幣的人或企業必須付出幣值降低的代價,持有越多貨幣代表耗費地球資源(污染成本必須內化入貨幣價值中)或投機取得的傾向越高,而且若擁有時間越長代表新貨幣必須不斷發行以達到新生產活動的需要。

三、人類共同擁有的資源,如森林、土地、濕地、文化遺產等,將產生社會紅利,沒有個人或團體可以宣稱他們對這些共有資源具有購買與擁有權。

四、將貨幣回歸地方/社區。貨幣發行權將回到地方政府,每個地方政府將依照地方的需求,發行所需要的地方貨幣。

五、人對人直接的交易行為,例如: 以服務換取貨品,將取代以金錢為唯一媒介的交易可能。

貨幣制度的翻轉, 地方財務與貨幣自主是重要的第一步。地方政府目前被連鎖企業與註冊在外地的公司賺走在地民眾所付出的金錢,只有很少的比例留在地方,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貨幣是全國皆可流通的唯一財富交換形式。例如:在一個桶子裡注入地方經濟的觀光收入、中央福利支出、商業投資與輸出外地的物品所得到的金錢,卻從桶子側邊的孔洞流出─被外地的照顧機構、提供能源的外地企業、連鎖餐飲、外包商等拿走了。

M-201512-147-p2702-600x400

▲2010 年緬甸北方小城臘戍,來自城外的農民,在清晨將自家種植加工的農產品拿到城裡的集市上販賣,農民彼此透過取得的貨幣交易生活所需,呈現了消費的生活本質。

如同連鎖便利商店在臺灣各鄉鎮大舉展店,註冊在臺北總公司的連鎖便利商店把所有在地方賺取的金錢匯回總部,地方只得到門市人員的勞動薪酬(有時連門市人員也可能是外地來的),而傳統在地的雜貨店因為連鎖便利商店的採購優勢,在商品價格與種類上完全無法與之競爭而倒閉。但試想雜貨店所創造出的在地經濟是否大於連鎖便利商店?還有那些無法衡量的社會價值(雜貨店做為守望相助的據點、鄰居往來交流的關懷點)也消失了。

共享經濟開啟了永續經濟體制的開始,永續與經濟這兩條平行線開始交會,是值得歡喜的事情。人類文明的發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連結了物品與人類活動的諸多可能;在此同時,我們懷抱著對大自然的珍惜與尊重,對所有生命平等以對的態度,理解我們真正的需要而不是慾望,深切改革決定生活面相的關鍵制度,如貨幣、能源、賦稅,那麼,永續經濟將不再只是一個因應危機的必要轉變,而是一個覺醒地球的自然演化,到時我們將在那裡相見。

並且微笑著。

(本文承接上篇:共享經濟:逐漸交會的平行線(上))

備註:

1.吳中傑。2015。〈當萬物皆可租借廁所也能變生意〉。《商業周刊》1455 : 102-104。

原刊登於 2015年12月14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