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日用品的天然本質

2015-03-10・市集的相遇時光

文‧攝影/王瑞聰 現任第五屆理事

為了孩子的健康,才開始關心起日用品的安全性。

我的兒子從六個月大開始,臉就爛爛的,接著從關節附近延伸大面積的、容易抓流血的皮膚紅腫,晚上抓癢累到睡,睡一下又哭起來抓癢,每天早上滿床皮血。

醫生說他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但這個病名也隱含著沒有確實的成因、沒有確實的醫治法。塗過不同強度的類固醇,吃過好多抗組織胺,也吃了好一陣子中藥;哪裡說有多好的乳液就趕快買來抹;買了防止塵蟎的床罩、空氣清淨機;盡可能給他吃無毒的食物。以上可能都有幫助,但是都無法有效治療病因。為了幫忙他改善症狀,我研究了西醫、中醫、自然醫學關於過敏治療的知識,選擇了使用植物油做的肥皂幫他洗澡,用粗毛巾搓洗患部(很痛)促進新陳代謝,並且依據他慢性過敏原的檢測結果給予較低過敏性的食物。在五歲半時,他終於開始好轉成正常皮膚,至今兩年沒有再發作。

居家安全必備的工具書

M-201503-138-p2901-400

▲《抓毒博士的45個警告!千萬請小心有害健康的無天良日用品》,2014年10月由蘋果屋出版。

因為有一個曾經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我對所遭遇的化學物質世界,多了一點警覺,也特別感謝像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顧問林碧霞博士這樣專業又願意呼籲大家多小心、幫助大家長知識的人。她自二○一○年發表《恐怖的家庭有毒物質:橘博士教你五十五個救地球救自己的無毒生活方式》一書後,二○一四年十月又完成《抓毒博士的四十五個警告!千萬請小心有害健康的無天良日用品》。這本書將家庭日用品品項作分類,把個人清潔用品、化妝保養品、家事清潔用品等可能會使用到的有毒物質,作了清楚易懂的說明。本書是很好的工具書,可以拿來長知識,也因為易讀性高,適合翻一兩篇給嘴硬又不喜歡看書的另一半看。

如書中所寫到,外界的有毒物質會透過三種方式進入人體:從口攝入、從鼻吸入、從皮膚吸收。為了不要從口攝入有毒物質,我們共同購買安全食物,但是其他兩種吸收途徑我們就不太懂得要如何避免,林碧霞博士說明:「從鼻子吸收的毒素,等於藉由呼吸從肺臟侵入,經氣體交換,直接進入循環系統,被輸送至全身。從呼吸進入人體的毒素,普遍有分子較小、擴散性較強的特性,致死的速度特別快,……經鼻吸收的毒素不全是惡臭或刺鼻化學味,香味也可能帶有毒素。……毒素進入皮膚之後,部分會透過血管和淋巴管進入循環系統,然後運行全身,部分則堆積在皮下組織。這類毒素的特性是分子小、多數溶於水或脂肪,加上長時間積累,造成的危害不容小覷。」

我們喜愛香味,討厭臭味,因為香味似乎就代表了整潔與美好,而臭味就代表著髒亂與病害。如果氣味是天然產生的,那樣的連結或許不太會出錯,但是日常用品的香味絕大部分是人工製造的,除了產生香味的化學物質有危險,為了讓香味持久的化學物質也有危險。從呼吸進入肺部的有毒物質,因為並不先經過肝臟解毒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產生的傷害相當直接迅速。

重新定義乾淨與美好

有個名詞叫「經皮毒」,意指透過皮膚吸收的毒素。我們在皮膚上塗塗抹抹的化妝品、保養品、潔身用品,或是做家事用的清潔劑裡頭的有毒物質,都會或多或少滲透入皮膚內,有些透過血管和淋巴管進入循環系統,有些堆積在皮下組織,雖然吸收率不高,但麻煩的是代謝得慢。也因此,從皮膚吸收的有毒物質,常在不知不覺中累積至有害的程度且難以排除。婦女們尤其容易受經皮毒所害,我老婆的書桌兼化妝桌上,超過二十個瓶瓶罐罐的化妝品、保養品,加上浴室裡洗臉、洗頭的又六罐,每罐、每種物質吸收一點,長期就會累積很多不好的東西。只是即便我真心且不斷地讚揚她自然的美,仍然很不容易讓喜歡香香的、相信品牌廣告的她,接受我和兩個孩子那樣,一塊無味肥皂從頭洗到腳。

要根本避開有毒物質的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使用它,並要求生產者不要生產與使用它。很多化學物質並沒有被驗證其長期安全性,因為新物質發展的速度太快,法規與管控能力跟不上。有毒物質產生後,如果沒有被適當處理或代謝分解掉,會破壞環境,並透過生態循環與食物鏈回頭再傷害我們,例如:美國曾在自來水裡驗出避孕藥,而且許多有毒物質是一點點就能產生大改變,如環境荷爾蒙。

要擺脫「無天良日用品」對我們的危害,除了仔細閱讀吸收這本書之外,必須重新定義乾淨與美好。「乾淨」不只是要去除油污、無洗劑殘留,產生的廢棄物還要能被自然完全分解、不造成破壞;「美好」不必然連結香氣與艷麗,要能感受與珍惜事物的本質,看穿不必要的粉飾與添加。我得快點告訴老婆,在書上看到的那些可怕故事,健康比什麼都重要,不是嗎?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