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料理創造母女專屬的記憶密碼

2022-05-09・來去他家包粽子

文・照片提供/蘇心薇・台南分社社員

母親節到來,南社社員蘇心薇時有遺憾未能及時傳承母親廚藝,但也更希望將身為人母的心意與料理,藉由食育、共煮傳給自己的孩子,成為母女之間代代相傳的故事與回憶。

母親對孩子的愛起初都是從食物開始,但當時的我還不識得食物背後珍藏愛的密碼,總以為是日常,只覺得是裹腹。如今回想昔日母親的愛,才發現愛竟都是在一道又一道的菜色裡,以及那些備餐過程中的點滴被解碼。

如果說,媽媽的料理有什麼特異之處以至於令人念念不忘?答案並不是菜色如何獨到,而是一種愛的感受依附在食物上,有人說這叫做「媽媽的味道」。媽媽的味道雖然不是一種實質的調味料,卻能提昇食物在精神層次的美味感受。
 

採買自煮的時光 隱藏著愛

媽媽離開的早,來不及學習的菜色太多,憑印象復刻的菜色也有限。但那在廚房備餐的身影成為一個典範,是我知道自己應該努力的方向。於是職業婦女如我,雖忙碌也還是盡量撥空煮食,並透過煮食體驗到備餐過程的不易,才明白母親是如何在日常煮食中揮霍她的愛,使我的精神感官豐富飽滿。

消費市場因應環境變化產生更多速食型態,隨處可見外送員滿街跑,雖然更便利,但若完全把自己的飲食自主權交出去還是危險的。當我不能知道我吃的米飯、嚼的菜根來自何方;當我不能掌握調料味多寡,或是食材清洗狀況;當我的經濟消費無法照顧用心的生產者時,我知道有一道底線還是要堅持守住:用自煮表達我對飲食的態度。

假日,偶爾我會帶女兒逛菜市場,有回特意帶愛吃蛤蜊的她去光顧以前媽媽固定採買的攤位。傳統菜市場裡有生命的活力,我們和攤商聊天,不自覺也提高音量說話。攤商說蛤蜊是早上挖的很新鮮,這時候泡在水裡的蛤蜊突然伸出斧足並吐出水,驚嚇過後的女兒哈哈大笑,感覺蛤蜊好像朋友般跟我們互動,過程很有趣,也變成日後我們訴說的故事。
 
菜市場買蛤蜊,驚喜地看到蛤蜊在噴水。
以前媽媽帶我逛菜市場,現在我帶女兒逛菜市場。回家後洗手煮鍋蛤蜊湯,愛彷彿流水般,從媽媽流向我,再到女兒身上。我深信,行動是無聲的語言,但含括更多愛的痕跡。
 

節日的儀式感 傳承料理文化

除了逛菜市場,特別節日來到,我也想重現往日的氛圍。記得每年春天吃潤餅,媽媽和我總會一起合作下廚張羅:豆干、豆芽菜、紅蘿蔔絲、高麗菜、油麵、蝦仁、肉絲等等,洗菜切絲汆燙清炒,整個桌子有紅有綠春意盎然,旁邊再擺上一大疊清晨特地排隊買到的潤餅皮,混合好一碗花生粉糖粉備用。大家一張張地包自己的餅,有人貪心包太多餡料很容易就爆餡;有人愛吃什麼料就夾得特別多。食物,把我們凝聚在餐桌前有說有笑。

今年我也決定和女兒一起合作張羅「潤餅宴」。過程中,將食材處理成長條狀,並將容易出水的蔬菜如高麗菜擠壓出水分,調味通通減半以免成品味道過重;邊備餐邊聊天,聊天內容是一點一滴的經驗傳授。看似應景的作為, 但無處不是文化與人情。最後我們各自把包好的潤餅吃進肚腹,春天的捲餅裡滿滿的當季食材,我們的感官彷彿也跟著大地甦醒,心靈充滿能量。小小一個餅看似簡單又好像不簡單。
 
充滿春天氣息的潤餅宴。

家常菜色隨世代再創意義

時間推著我們往前走,很多傳統正在消逝中,但若因擔憂傳統消失而身負某些責任的擔子,又似乎太沉重。也許所謂的食物傳承,未必要有太深的道理,就是把那些日復一日的家常,繼續守護下去也已足夠。我總抱持著「以前媽媽這麼為我做,我現在就這麼做給女兒」,一樣的食材,一樣的烹調,歷經時間的推移仍能不衰,它的存在已經說明它的意義。然後,在不同世代間,我們都會找到各自對應的意義。
 
海苔卷
阿嬤隔空傳遞的愛

女兒小時候不愛吃飯,阿嬤就拿一小片海苔包裹一小球米飯,一次一口大小,每次總是成功讓女兒多吃好幾口飯。那天,女兒自己拿海苔片包裹米飯,最後擺成一座山的形狀。我想,她連身體都記住這個動作了。做著吃著,一邊遊戲一邊進食。我看著她,覺得吃飯真是一件既快樂又充滿愛的事情。


(首圖圖說:蘇心薇帶著女兒一起到站所採買、討論食材。)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