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巴達假日學校: 運用五感學習生活、復育田野快樂童年

2018-04-01・親子食育

文‧攝影/歐陽惠如‧第六屆社員代表


▲在假日學校擔任導師已經6年的劉錦達(帶眼鏡者),示範為瓜果苗除草及鬆土的方式,許孩子一個以後可以坐在樹屋上摘葡萄的夢想。

位於竹北溝貝農地的粘巴達假日學校,佔地一千三百坪,沒有圍牆,中央保留類似傳統三合院「埕」的設計,環繞著苦楝樹、茅草屋、高腳樹屋、沙地、磚造火炕、環保廁所、茅草迷宮、小池塘等自然素材搭建的空間,孩子們往來穿梭,或盪鞦韆、或攀梯爬高、或草堆開戰、或發呆閒晃,自由自在地做想做的事。

遊戲文化的世代傳遞

創辦人粘峻熊,孩子口中最會玩的「粘巴達」校長,輔仁大學會計系畢業,一九九二年轉換跑道擔任幼稚園老師,長期參與體制外幼兒園經營,二○○四年開辦假日學校,帶著許多家庭上山下海玩透透。

「這三十年來台灣發展成都市化社會,兒童的課後時間都被安親班及各種才藝班給佔據,我們小時候的三合院大埕或是在街頭巷尾吆喝鄰居出來玩耍的空間消失殆盡,以前玩跳格子、跳橡皮筋、戰國王、爬樹、玩泥巴、抓魚、灌蟋蟀,現在的孩子都不會玩了,大人也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玩,我們這一代沒有將這些遊戲保存下來。」有感於此,在彰化農村長大的粘峻熊,看見台灣傳統遊戲的價值與意涵,遂著手整理出台灣童年遊戲文化,例如跟土玩、跟火玩、跟水玩、跟動物玩、節慶、烹飪、冒險遊戲等等主題。二○○一年落腳竹北後,逐步在這塊土地上實踐理想的童年遊戲廣場。

▲中餐前集合在茅草屋,校長帶領孩子吟唱原住民語及台語童謠,做為上午活動結束的靜心與轉換。

返回田野與土地的「有機教育」

長期關注兒童發展的粘峻熊認為,教養孩子跟種植蔬菜有異曲同工之意。「現在孩子花很多時間補習英文數學,長大考上大學、成績都不錯,但就像施了很多化學肥料的蔬菜,都是虛胖,因為孩子只有高學歷,生活經驗卻很貧乏。我們帶孩子返回田野,在土地上摸索學習,就是一種『有機教育』。」

採訪當天正在進行小農夫課程,孩子分成幾組, 跟著導師種瓜、小黃瓜、苦瓜、瓠瓜、南瓜、葡萄等,粘峻熊邊走邊指著作物說,「我們特意把瓜苗種在樹屋、鞦韆及茅草屋旁,等到瓜藤爬滿屋頂支架後,長出一區區的食物森林,孩子坐在樹屋上就能觀察到瓜果的生態,伸手就可以摘葡萄來吃,觀察到蜜蜂授粉,聞到花香。食農教育不只是從產地到餐桌,不是只有動手做來吃,應該是運用到所有感官的生活學習。」導師帶著孩子們從拔草、鬆土,到為種苗覆土,也讓孩子使用鋸刀切割竹枝,製作保護支架,從中可以學習測量、工具使用、固定、結繩等技能。劉錦達老師說,「當孩子親手種下,也思考如何保護菜苗不受風害,這就是一種生命教育。」

▲有一組孩子學習結繩技術,編織繩網準備給菜苗攀附使用,孩子們互相提醒不要編錯,嘻嘻笑笑中完成工作。

這是一堂不用寫黑板、不用解釋理論的課程,運用動手示範與鼓勵嘗試,引導孩子自我發現、調整與改變。粘巴達假日學校為孩子打造的不僅是寬廣的遊戲場所,更珍貴的是為孩子守護著自由奔放的心靈國度。

 

磚砌大灶煮食好風味

走進竹屋廚房,大灶上冒著炊煙,鍋子裡煮的是當天午餐:田園蔬菜肉片麵。本身也是新竹站社員的粘峻熊說,為了讓孩子們吃到安心的食材,肉製品都會選擇主婦聯盟合作社的產品,蔬菜則以附近小農阿嬤種植的為主。

早上會先請孩子們協助剝菜洗菜,再交由助教烹煮。當天廚房助教是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的劉敬恆,他笑說平時在家不太會動手做菜,在這裡有時會遇到不認識的菜,就要去問、去學習料理方式,連動手劈柴、要加多少柴薪才能煮熟,也都是透過一次次的經驗學來的。

■ FB: 粘巴達假日學校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