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提案

生活的各種面向「食衣住行」,透過食物串連生活的大小事。

最新生活提案 2025-01-14

專注眼前 放眼群山 當病人與照護者的最佳靠山

郭于誠醫師,是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暨癌症中心副主任,同時也是台灣漢和國際精準放射醫療協會理事長,除了上述身份,他還身兼作家與Podcaster,與同為癌症患者家屬的陳奕琳開設「隔壁的桌子—本日休診」單元節目,講述並記錄病友與照顧者、醫護人員的治療故事,暢談他所關注的議題和人生觀。

近期文章

2025-01-14 樂齡生活  生活提案 

關於失智症「懷舊療法」的社會處方箋 喚醒記憶的溫柔力量

沒接觸過失智症,常會誤以為這是老化,其實不然,它是一種腦部神經退化,或因身體疾病而引起的持續性認知功能下降。這樣的病程發展不可逆,因此現行療法中,除了藥物治療, 不少醫生會採用「懷舊療法」這種用以延緩病程、穩定精神狀況的非藥物治療活動。

2025-01-14 生活提案 

過年健康飲食指南 避免肥胖與胃食道逆流

農曆新年是家人團聚、歡慶佳節的時刻,各種美食佳餚往往讓人難以抗拒,但過量飲食,容易導致春節後肥胖與胃食道逆流等健康問題。因應春節連續變胖假期,我從飲食、運動、保健食品及睡眠四個角度出發,制定一套健康管理計劃,讓大家既能享受佳節的氣氛,也能守護身體健康。

2024-12-20 社內大小事  生活提案 

信義區這樣玩才內行 走百年古道、到評價4.9分的咖啡廳用下午茶

提到台北的「信義區」,大家腦中浮現的是什麼?豪華的飯店?林立的百貨公司?但是像四四南村,台北第一個眷村,也在這個區域。如果你喜歡爬山,這次別爬象山了,來去糶米古道吧!這裡還有許多咖啡廳,趕快接著看下去,跟我們來一場紙上散步!

2024-12-17 合作聯合國  生活提案 

2024年暖化超越「攝氏1.5度」 生活實踐 一起共尋出路

西元2024年已經邁入尾聲,2015年COP21通過的巴黎協定,努力讓全球不升溫超過1.5℃的目標,看似即將幻滅。許多專家預測2024年的氣溫將高於2023 年,若我們不立即行動,「每年都是最熱的一年」這句話會在未來不停地出現。

2024-11-20 社內大小事  生活提案 

在河堤站享受城市芬多精

這次來高雄採訪,又發現高雄的另一面,原來高雄市民享有的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體育場等等面積數達1039 萬平方公尺,為六都之冠。以這次採訪的河堤站為例,週邊就有凹子底森林公園、河堤公園、愛河之心,實在太幸福!從站所走到河堤公園只要二分鐘,買杯咖啡、帶本書或雜誌坐在公園看,就是一個愜意午後!

2024-11-12 社內大小事  生活提案 

透過「我的餐盤」食譜徵選 提升社員健康意識

為強化社員關懷,鼓勵社員彼此扶持以共老共好,總社福祉委員會在2020成立時即與在宅醫療學會連結,希望成立生活保健室。次年由北北福祉委員會承辦初階課程,並於2022由中社福祉委員會接續推動。總社福祉委員會也成立促進均衡飲食專案小組,期待與生活材更緊密連結,並分階段實踐共學充能、接軌產品以及推廣分享的三大目標。

2024-11-12 生活提案 

暴牙是文明病?避免牙齒矯正 只要幾個小訣竅

大家是否有發現,最近做矯正的孩童越來越多。除了功課不能輸在起跑點,連牙齒美觀也不能輸嗎?

2024-10-15 產品故事  生活提案 

全方位防護 低頭族也能天天晶潤好舒適

相信社員有注意到,合作社架上近年出現新的保健食品,社內營養師陳文君表示,根據社員輪廓調查,50歲以上社員佔七成,透過樂齡友善問券調查也顯示,逾半數社員有額外補充保健食品的需求。樂齡族群因年齡漸增,食慾與腸胃道功能不若以往,進食量和吸收力都有限,為避免營養素攝取不足,不妨考慮藉由營養補充品來補足。

2024-10-15 生活提案  食農教育 

跟著父母上山採集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食育教室

聽著阿美族野菜教母吳雪月,講述兒時跟著父母上山採集食物的往事,好像和她一起回到童年時期,帶著好奇和歡樂心情,進入阿美族與大自然連結甚深的食育教室,父母就是最好的老師,沿途教導辨識可食用的野菜、撿拾蝸牛和採集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