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共同的桃花源 東海地區營運三週年經驗分享

2012-06-01・樂齡生活

文.圖/李修瑋

冬春之交的大度山上,濃霧瀰漫是常有的風景,霧氣初來時,總欣喜那份霧裡看花的朦朧美,日子久了,便感到身心發霉,殷殷企盼著陽光露臉。參與東海地區營運三年來,也彷彿在迷霧中前行,那美麗的桃花源,究竟是只存在夢想中,還是我們已真實的朝它邁進了一小步?我時而惶惑,時而肯定,只能把這三年來的摸索與大家分享,或許透過彼此的交流,能找到一條踏實的路徑。

地區營運開啟社員參與之門

支持我參與地區營運的原動力,起於東海成站過程中偶然接觸到的《英國合作運動史》,這本書讓我對「合作社」三個字,有了全新的認識與共鳴,也能體會前輩們為何捨公司而就合作社,捨個人獲利而就社會公益……還有,為什麼要推動社員自主的「地區營運」。這一切,無非都在遵循著全球共同的合作社價值與理想,為建立一個共同的桃花源而努力。

「地區營運」,是社員主動參與合作社的起點,透過社員的集結與行動,才能真正落實合作社「共有、共治、共享」的精神,在理論上這是必然,但如何實踐?則令人如墜五里霧中,既沒有康莊大道可走,也沒有人沿途指點迷津,於是各站所熱心社員,往往在轟轟烈烈開展「地區營運」後不久,便感到茫然無力。

以東海為例,為了尋找同行的夥伴,地區營運委員們在站所辦理了許多活動,如:東海灶腳、瑜珈、手鼓、拼布、藍染、串珠、插花、古典吉他、讀書會、合作學堂、電影欣賞、童樂會……,乃至年度的社員聯誼、週年慶、年終圍爐、夏令營、冬令營及各式講座等,藉著活動建構社員網絡,並從中尋求願意一起推展地區營運的夥伴。

從尋找師資、活動安排,乃至後續的意見交流、資料整理等,都要地區營運的夥伴來承擔,同時每個月要開一次會,還要派代表到中區的會議上做報告,這是一項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與心力的工作,尤其在合作社專職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也無法對地區營運給予必要的協助,在這種情況下,願意參與的社員自然寥寥無幾,也更加重了願意參與者的負擔。

同時,還有一種「心虛感」襲來,如果參與者只有極少數人,我們真可以說自己代表的是地區社員的心聲嗎?地區營運名副其實嗎?

▲從活動中教小朋友認識食材,親手製作地瓜圓。

朝合作教育之路前行

回頭再看時,我真的覺得,「班」才是地區營運的靈魂,好好的協助班去發展,再以站所做為附近各班的地區營運平台,才有足夠的參與者與代表性,去落實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站所的地區營運組織,應該有各班推出的代表來參與,並以合作教育的推展做為工作的核心,否則只是不斷的辦理才藝性或同樂性的活動,地區營運委員會成了康樂性的社團,意義何在?

支持著我持續參與地區營運的動力,始終是來自對合作理念的認同,以及感動於創社前輩們的心血付出,因此也更感到合作教育的推展,才是地區營運的核心。沒有合作理念在背後支撐,所有的活動,就像節慶的煙火,熱鬧過後只留下灰燼,沒有累積與成長,這樣的地區營運如何可能長久?

基於個人的體會,我在東海成立了「合作學堂」,透過共讀與分享,展開了合作教育的自我啟蒙之旅,近來除了以「甘特寓言」為研討主題,希望能到附近的學校推廣環境教育之外,並研擬出「給社員的十二堂課」,送交區會討論,希望未來能成為站所常態性合作教育的推廣課程,讓社員更深入了解合作社的理念與實務。

「合作學堂」是我參與地區營運以來,最有收穫的一塊,雖然同行的夥伴不多,前景仍是朧朦不清,但我有一份踏實感,知道方向是正確的,今天的摸索,絕不會徒勞無功。霧,終有散去的一天,需要的,是一點耐心。謹以此和各地的營運委員們分享,夥伴們,加油!(作者:第四屆社員代表)

原刊登於2012年06月105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