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和禾水梯田:與土地友善共享,實踐里山精神

2020-09-01・食農教育

文/黃淥 照片提供/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主婦聯盟合作社與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人禾)在2019年下半年,合辦多場里山倡議活動,包括室內講座課程、前往貢寮「走入里山」實地踏察等活動。社員到達目的地後,先享受新米製成的飯糰,接著認識水梯田周遭的環境與生態。參加成員感動地說:「透過活動認識了在地生態、食物鏈與人的關係」、「原來我們可以做出一些改變,讓人與環境共好。」

人文與自然互動而成的地景— 水梯田

「里山」不是一座山,「里山倡議」是日本在2010年聯合國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中推動的理念;希望找到環境與人和諧共生的生活模式,讓子孫世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同時不破壞在地生態,達到兼顧生物多樣性與資源永續利用的願景。

「走入里山」踏察活動造訪新北市貢寮區的「和禾水梯田」,此處正是「社會、生態、生產地景」相輔相成的聚落;有雙溪河流貫其中,上游河谷自百年前就有先民砌石成階所建構的水梯田,至今仍有農民延續傳統農法在此種植水稻。貢寮區氣候潮濕多雨,加上水梯田終年蓄水的特性,為水生生物提供穩定棲地,形成生物多樣性高的濕地,食蟹獴、黃腹細蟌等罕見的物種都在此處現蹤。

參加踏察活動的社員換上指定拖鞋到休耕的水梯田巡看,此舉可避免外地鞋子帶來的汙染。走入里山。狸和禾小穀倉。和禾水梯田。和夥人計劃。里山倡議。人禾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參加踏察活動的社員換上指定拖鞋到休耕的水梯田巡看,此舉可避免外地鞋子帶來的汙染。

維護生態多樣存續的水田

「談到『生態保育』通常會想到維護原始自然環境,但若要保育水田中的生物,就要讓水田留下來,因此要讓人繼續耕作,才能留下地景與生態。」人禾保育處處長薛博聞說明。2009年林務局推動「林務局重要水梯田生態保育計畫」,農業活動中形成的水梯田也是保育對象,而人禾承接林務局的專案,進行水梯田生態保育工作。

水梯田維持耕作不易,耕地面積與勞動力高齡化是主因。水梯田位於不利耕作的山坡地,田間道路窄、加上耕地面積小,難以倚靠農業機械,只能用人工、獸力或小型農機生產。另一方面,貢寮水梯田所種植的是山村獨自育種的稻米,雖可抵抗強烈的東北季風,但產量也較平地農田少一半以上,收入並不多,願意在此耕種的多半是在地常年務農的長者。薛博聞坦言,招募新血並不容易:「思考如何吸引理念相同的年輕人相對重要。」

目前在地組成的「和禾生產班」,班員需遵守友善環境作業規範,田區不使用農藥、除草劑;順應田區乘載不使用大型農機,維持梯田穩固也降低農機運轉傷害土壤裡的生物,且盡可能全年田間蓄水,維持一定的濕地環境。由在地居民成立的「狸和禾小穀倉」則協助田間稽核與生態調查,也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向班員保價收購稻米,提高經濟支持;同時也建設生活空間,方便有意願來此幫農、學習的人居住,希望留住人,傳承農耕技術、保持水梯田生態。

社會企業「狸和禾小穀倉」位於貢寮老街,販售人與生物共存的理想。(照片提供/狸禾和小穀倉)。走入里山。狸和禾小穀倉。和禾水梯田。和夥人計劃。里山倡議。人禾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社會企業「狸和禾小穀倉」位於貢寮老街,販售人與生物共存的理想。(照片提供/狸禾和小穀倉)

里山倡議小旅行    感受共存的美好

人禾進入貢寮約4年後,開始執行教育推廣活動。起初僅開放少量參訪與研習,2014年開始推廣「和夥人計劃」,以認購米糧或定期農事體驗,連結社會大眾與農田。此外,從季節性小旅行逐步發展生態旅遊,帶領大眾認識水梯田保育,並將收益回饋保育行動。然而人禾資深執行鄭雅筠也提及梯田田埂太常踩踏會有塌陷之虞,因此也控制參訪頻率,避免旅遊活動傷害環境。

人禾基金會工作人員分享田裡可以看到的植物。走入里山。狸和禾小穀倉。和禾水梯田。和夥人計劃。里山倡議。人禾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人禾基金會工作人員分享田裡可以看到的植物。

人禾的參訪行程希望讓大眾對「里山倡議」的理念有所共鳴,並幫助在地人尋回土地價值。薛博聞指出在生態旅遊中,農民有機會當「田間老師」,講述農耕經驗,以及人與自然共存共榮之道;而依照參訪者身分與需求設計的活動,例如親子課程以遊戲方式理解生物多樣性,或「走入里山」的實際參訪活動,更讓大家藉著品嘗水梯田生產的米糧、實地踏察田區的水圳、觀察田間生物、以及認識耕作農人等,更加深入了解里山精神。

社員們迫不及待下水,看看可以找到什麼生物。走入里山。狸和禾小穀倉。和禾水梯田。和夥人計劃。里山倡議。人禾基金會。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
社員們迫不及待下水,看看可以找到什麼生物。

 

延伸閱讀:生態旅遊的草根思考(上)
 

原刊載單元:生活食育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