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金實踐共好力量 《青芽兒》耕耘台灣三農

2023-11-14・公益金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圖/青芽兒提供

公益金的設置,可說是合作原則中第七原則「關懷地區社會」的具體展現。而我國《合作社法 》如是明定,公益金應供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及合作事業教育、 訓練與宣導用途使用。主婦聯盟合作社每年提撥結餘10% 作為公益金,高於我國《合作社法》明定的5%,且每年皆有四次對外開放申請時間,社員的支持利用都是成就公益金的點滴,促使更多美好的事得以開展。
 
《青芽兒》志工群與協力朋友參與合作社共同購買30週年園遊會擺攤。

由志工合作的農業刊物

有感於「台澎金馬特別關稅區」加入WTO後,對台灣農業造成巨大影響,期待社會各界關注農業議題。2003年《青芽兒》創刊,2019年九月出版滿一百期,同年向主婦聯盟合作社申請公益金,成為受公益金支持的團隊之一,2022年,除了紙本出版,新增數位版專題企畫。《青芽兒》是一本高度依賴志工合作的刊物,由舒詩偉、羅吟軒,與2019年陸續加入的張雅雲、林宜璇和林麗雲等幾位志工組成。

「常有人說,我很有毅力,很有使命感。」舒詩偉笑著回應,如果太累,我才不想給自己找麻煩呢!頭幾年,每出版一期就開始焦慮下一期的經費和文章,每到年底,開始猶豫要不要繼續再做一年。「我不想把《青芽兒》定位成商業性刊物,更想當作一畝大家共耕的田,或一本傳達信念、分享三農故事的善書。」他說,讀者喜歡、有能力就贊助,喜歡但沒有能力就贈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享收成。
 

公益金稍解營運虧損

這幾年,每到印刷完的某個週日下午,志工們從四面八方相約新竹水木書苑,處理打包、郵務事宜,一個接一個的善緣,將所有因緣聚在一起,才讓青芽兒持續至今。「每一期印一千本,免費分送六、七百本。十幾年來,全年度的贊助經費都算穩定,也不太缺文章。」直到六、七年前,每年開始虧損三、四萬元,隨著印刷費用和郵資接連調漲,當時舒詩偉暗想,如果當年度虧損超過十萬,隔年就停刊,可是每年都差一點。

2019年,編輯夥伴提議申請公益金,多少彌補印刷費用的不足,接連四年公益金涓涓支持,青芽兒也持續耕耘。2021年啟動數位計畫,在主編和《青芽兒》團隊的努力下,建置「三農議題網站」,重新整理這二十年累積的文章,建立方便查閱的索引;2022年,以每月專題企畫形式發行數位版,如2022年四月主題「糧食主權:糧食政治」,2023年二月的「農村旅行—關於性別與族群」等,紙本文章經由志工線上討論、選文規劃再編輯,組成議題專輯。

「現在回頭看《青芽兒》收錄的議題,都不過時,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今時今日依然適用。」舒詩偉談到,這也算是台灣「三農」滾動過程的歷史記錄。
 
舒詩偉以筆耕耘,對台灣農業與土地寄予深厚情感。(攝影/ 陳郁玲)

「三農」長河需要眾人共耕

《青芽兒》收錄不少與農村實地參訪記錄與食農教育相關的報導。舒詩偉談到,本地與他地的農友之間,不見得一下子就有合作機會,在農閒時相互參訪、分享經驗與新知識,也是農友間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疫情之前,舒詩偉除了在台灣農村走動外,也拜訪中國、香港與蘇門答臘等地,他笑著說,見見老朋友,也認識新朋友,看看各地的農村樣貌和變化,都是記錄的過程。今年底,主編和編輯志工也規劃前往宜蘭地區與在地小農、三農教育交流,觀察轉型中的農業聚落。

幾年前,某次在廣西農村,他的腦中冒出「土食材」的靈感。「簡單說,依當地的地理風土,用土方法種或養或加工的老品種,生產的食材,稱為『土食材』。」舒詩偉說,大家熟悉的土雞、米粉、醬油、麻油等食材都算是。《青芽兒》透過仍在發展中的「土食材」議題,作為重新審視主流農糧體系下的切入點,作為維護與發展區域性、既有的、自主的糧農與餐飲運作,同時也是抵制跨國糧農企業,對當地飲食文化侵蝕的行動。

關於未來,舒詩偉期望的不是《青芽兒》能走得多長久,而是期待台灣或世界各地的「三農」有更妥適的發展方向,形成城鄉共生的良性關係,《青芽兒》繼續身在其中,記錄點滴、探索未來。

 
主婦聯盟合作社公益金申請
本社公益金每年皆開放申請,使用範圍包含環保生態、社區營造、社會公益、弱勢團體、社會急難救助、藝術人文等。申請使用之對象,一為經政府登記或立案之非營利組織及團體,二為本社農友、生產者、社員、社員組織。


(首圖圖說:2019年在苗栗頭份黎屋夥房心空間,青芽兒說書會與當地農友交流。)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