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的參與:台南站主委陳佳侯

2016-09-08・我們的地區營運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佳侯

▲2014 年,為了讓編輯採訪更具臨場感也增加實戰經驗,台南分社編輯委員會規劃一系列編採課程,其中一堂到嘉義布袋生產者鰻鄉實地演練,從拍照、擬定問題、現場採訪等每個環節都不馬虎。採訪前各小組討論題綱,陳佳侯擔任該組的提問者。(攝影/黃子芳)

戴著粗框眼鏡, 說話溫溫慢慢,開會時總是帶著微笑點頭回應,應該是多數人對台南站地區營運委員會主委陳佳侯的第一印象。環顧ㄇ字型的會議桌,在主婦聯盟合作社這個男女委員比例達1:9的台南分社營運委員會裡,他是少數的男性代表,「為什麼來參加地區營運? 」應該也是委員們的疑問吧!

為了聽見春天

「我沒種過田, 算是城市小孩,頂多在小學時孵過豆芽。」1980年代出生的陳佳侯認為,「吃」是最重要的事,生活周遭充斥太多加工品,人們越來越不知道食物原本的樣子,從田裡面種出來、看得到的才是真正的食物啊!2013年,他力行蔬食生活,不主動消費肉類及動物製品, 以友善耕作的蔬果為主,並非因為宗教而蔬食,他相信這是一種友善地球的方式。久而久之,味覺竟然變得敏銳,他笑稱自己是「人體試毒機」,吃到疑似農藥殘留量高的食物,舌頭會發麻。

同年,參加由社員劉秀雀解說的入社說明會,從共同出資到組成團體、走在歐盟規範之先的蔬菜硝酸鹽檢驗、落實友善環境理念的產品開發原則,讓所有社員從消費中共同身體力行,合作社發展的過往經歷讓陳佳侯驚艷不已。「消費合作社竟然可以做這麼多事情,共同購買是對農友的直接支持。」他認為,讓農友保有穩定收入,願意持續務農,更多新農友願意投入,是農業永續發展的根本,他也盡量採買本土農產。「契作或用合理的價格收購,讓農友獲得保障,合作社對農友的照顧, 讓我願意掏錢支持。」

M-201609-156-p1402-600x400

▲這裡是臺南的安平樹屋一隅,陳佳侯喜歡觀察植物和空間的關係,是人類入侵植物的生長之地,還是植物長進了人類的空間?

出生於臺南南區四鯤鯓聚落的陳佳侯, 童年時住在漁村爺爺家,加上聽媽媽談過往的農事生活,讓他對農友的窘境不陌生。爺爺以養殖虱目魚為生,魚塭裡混養多種魚類, 虱目魚、烏魚、蝦子,以及引進海水養殖的吳郭魚。記得爺爺曾說過,這樣養魚比較不容易生病, 是早期漁民的智慧。生產者鰻鄉的生態養殖綜合包, 讓他想起了爺爺的魚塭,應該就是生態養殖的原型吧!

魚塭是童年遊樂園,撈魚、釣魚、撐竹筏⋯⋯是陳佳侯小時候常玩的遊戲, 大學就讀生物學系時特別嚮往在大自然裡進行田野調查。學校課程多以技術實驗、科學研究為主,少有道德層面的辯證,他帶著迷惘鑽進高雄距離天空最近的書店、大學的通識課程─文學、哲學、小說、散文來者不拒,聽各式音樂,沒有人聲只有樂器的「後搖滾」,抓住了他的耳朵,樂音直入尋找自己的心境。當時讀的書不約而同提到《寂靜的春天》,本該生機盎然的春天,卻因化學藥劑導致「蟲不鳴鳥不叫」, 無聲無息、寸草不生,打從心底的恐怖無助,讓他對生命有了深刻的認識。

成為改變的一分子

接手台南站地區營運委員會以來,陳佳侯還在摸索推動方式和施力點。他觀察到,台南分社利用額最高、社員數最多的台南站,社員型態以退休人士、上班族為多, 平日課程以烹飪類為主,然而理念類課程的成效不如預期。過去課程多以單向教授為主,或可加入社員的生活經驗分享,像生活者那樣過日子,比如家裡常用的合作社產品有哪些?市面上有類似產品的情況下,為什麼依然支持合作社的產品?這類分享也可作為延伸,更深入地與新社員交流。畢竟入社說明會只有短短1.5小時,卻要包山包海道盡合作社的一切,實在太辛苦!

「認同理念,就這樣參與了。」近年來,樂生議題、大埔事件、318學運等社會運動風起雲湧, 深知自己的個性不是衝組( 較激進者),陳佳侯一直想,自己能以什麼樣的角色參與社會?加入合作社後,他認為消費是一股力量,也是一種表態,選擇以溫和方式參與社會,也與疏離許久的鄉土越來越親近。

M-201609-156-p1401-600x400

▲陳佳侯在自家親手布置的多肉小陽臺。

除了攝影工作者之外,陳佳侯也取得園藝治療師證照。「讓年長者、失學的青少年或自身缺乏生活重心者,透過園藝活動,找回社會連結,其實我們沒有那麼孤單。在綠孩子的懷抱裡,不開心到開心,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療癒的時間和空間。」是他認識園藝治療的起點。2016年1月,他首次在台南站開設園藝治療課程「別讓主婦不開心」,分享多肉植物的美好,未來朝不定期的「多肉相談室」方向邁進。原本自家陽臺的多肉植物基地已滿載,7、8月間在媽媽的故鄉高雄路竹、阿蓮交界整理了一間溫室,「幾乎天天去,和綠孩子相處已經是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溫室是他修復自己、累積能量的祕密空間。

訪談末了,「頭腦變老╲模糊的苦惱輕輕的飛╲等你酒足飯飽╲往你的天空跑放棄思考╲想你一切都好⋯⋯ 」傳來陳建年夾著海風的歌聲,溫室裡多肉植物的一吸一吐,站所電動門的一開一關,這個海島上的消費合作社,滾動在社員的一步一步中。

M-201609-156-p1501-350

▲《愛文》月刊是台南分社編輯委員會的新嘗試,取自臺南在地水果及「熱愛文字」之意,自2016 年5 月發行第一期,陳佳侯目前擔綱攝影重任。(攝影/陳郁玲)

潛水夫精神

最初開始參與的地區營運活動是由劉秀雀、林享玉帶領的讀書會,閱讀討論《廚房看天下》、《我是生活者》的過程中,對照日本、臺灣合作社的運作,陳佳侯慢慢理解消費的本意。「過去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看到的只是表面, 成為合作社的消費者後,透過各類產品、環境課程,像是潛進水裡看到了裡層的運作。」一步一步,他從參加活動的社員,到台南站委員、主委,也從教授攝影課程加入台南分社編輯委員會,成為穩定參與的委員。「拍照沒有好不好看,只有會不會欣賞,編委會的攝影課程從欣賞照片、學習觀察、構圖,一步步將想傳達的訊息藏進照片裡。」透過參與,慢慢理解合作的本意。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