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芹菜:陰天裡的春天

2016-04-03・日子裡的野菜味道

文‧ 攝影/歐陽惠如‧ 新竹分社編輯委員會委員

這臺紅色貨車陪伴林碧龍與徐惠瑱到處奔波,也是送菜到中倉的好幫手。公務員家庭出身的徐惠瑱,起初很反對林碧龍務農,現在卻是最支持、最有力的農家婦。

在歷經戰亂或飢荒的老一輩記憶裡,野菜可謂保命菜,走一趟田野就能為餐桌多添一兩道菜餚,如今過慣豐衣足食生活的人們,反倒不識野菜味,野菜登不上檯面,被視為該淘汰的野草。回想曾在主婦聯盟合作社的一籃菜裡看過山蘇、過貓、春菊等野菜,還真只能發楞著不知如何是好。

野菜擁有獨特香氣,現代人多半看中其食療效果,所謂醫食同源,再苦的滋味也咀嚼有勁。南投埔里農友林碧龍亦如是,三十多年前擔心母親的高血壓,聽人說山芹菜具有療效,特意跑到杉林溪購買,唯纖維略粗,只能打汁服用。

山芹菜-350

▲山芹菜,葉片形狀像鴨掌,一梗三葉,又稱鴨兒芹,口感爽脆,富含維生素A、C、鐵及纖維素。

蔬菜曾是野菜

二○一四年林碧龍開始嘗試種植山芹菜,才知道這門學問大不易。山芹菜喜好陰冷氣候,月平均溫度十五至二十℃之間,適合海拔一千餘公尺以下山區、林間田地,且須雨水充足、排水良好。他位於埔里的六分農地,採行有機耕作,海拔約五百五十公尺,當時規劃一條長約五十米的菜畦種植山芹菜,九月播種,八十五天後即可收成,株長可達三十至四十公分,收成期至翌年四、五月。

山芹菜野性十足,蟲害少,對林碧龍而言應該是項簡單的任務,然而實際收成卻不如預期,太太徐惠瑱評估:「應該是太熱了,要到更高一點的山區去種,耕種還是要順應環境。」主婦聯盟合作社產品開發部專員何嘉浩建議,等待開花結果,可自行留種,這時的種子會是適合該地生長的品種,順應作物的野性,種植失敗率相對減低。

「前人吃的都是野菜,經過育種、馴化過程,才培育出能大量種植的品種,成為普遍可見的蔬菜。」何嘉浩舉例說明,原生高麗菜不會結球,經過育種後才出現結球品種,原生種的特殊營養元素也隨之消失。現在國人已習慣吃育種品種,又大又嫩,重視口感。此外,坊間流傳對野菜的誤解,諸如不食不認識的菜、野外採摘容易中毒,加上對野菜料理所知甚少,影響購買意願,也降低農友種植意願。

▲花椰菜旁兩側棚架上是預備留種的粉豆豆莢。面對蟲害,林碧龍採用費洛蒙驅蟲。成群的鳥卻讓他傷透腦筋,以前用沖天炮嚇鳥,卻徒勞無功,現在是收音機播送,希望鳥群聽到人聲能怯步。

二○一一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原生蔬菜因應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案,強調野菜(其稱原生蔬菜)未經過度改良、可粗放栽培及非人為篩選物種的特性,挑選出二十一種原生蔬菜,其中之一為耐陰性高的山芹菜,面對空氣污染嚴重、光線遭遮蔽的都市叢林,也能適應良好。合作社長期面臨夏季缺菜問題,或能嘗試開發更多野菜種類,鼓勵並輔導農友種植,也可減少農友種植種類重疊。野菜具適應當地生態的強韌生命力,期許藉此體驗豐富的在地飲食文化,也保存生物的多樣性。

死忠兼換帖

林碧龍指著牆上的年曆,數算著從二○一五年八月開始,雨勢不歇,水傷影響蔬菜賣相,接連三個颱風除了造成耕作困難,正值結果期的百香果因水分過度飽和,內部早發軟爛,外皮却尚未成熟,只能眼睜睜看著果實落一地,實際收成量銳減。

二○一六年一月初,全臺灣籠罩超級寒流, 民眾欣喜賞雪之際,農作物正承受著酷寒,「這邊下的是霜,比雪還嚴重,下雪就像在冷凍庫裡,但霜融解後菜都爛掉了。」面對損傷累累的農地,林碧龍夫婦只能無聲承擔。二月底,連日雨水浸濕土壤,延宕翻耕時機, 家門外的三百棵百香果苗,只能苦苦等待天公伯好心情來賞光。

回想一九九七年年末,從事建築工的林碧龍在朋友引薦下,認識當時合作社第二屆理事主席謝麗芬,她鼓勵轉作有機農業,他遂租下埔里農地,從木瓜開始。憶起已離世的謝麗芬總是開著車前來,指導並解決耕種困難,這份對生產者的同理與真心,他難掩不捨之情,也因為這份念舊,他始終只願與主婦聯盟合作社保持合作關係,有機商店曾找上門欲以高價收購,他不願意辜負與合作社的約定,他笑說:「這是死忠兼換帖。」二○○四年他生了一場大病,「醫生說慶幸我是做有機的,否則會更嚴重。」病癒後更堅持在有機耕作的路上繼續前行。

▲謝麗芬與倪正柱夫婦以其園藝專業,教導林碧龍搭建棚架,進行龍形栽培─將木瓜樹頭彎下固定於棚架頂端,木瓜樹依棚架生長,如此較容易採收木瓜。

曾有鄰居笑他們把葉菜外皮剝除太乾淨,明明都是可以吃的菜,只是外表稍醜一些,林碧龍夫婦仍用心摘撿。此番隨訪的龍潭地區營運委員、新竹分社教育委員會委員彭秀賢提出反思:「我們是否清楚且關心農友所遇到的種種困境?當社員反應菜太老或外表不美時,這樣的抱怨是來自期待的落差?還是不夠瞭解農友真實面對的問題?」這趟與農友面對面的機會,讓她深切地體認到農友的困境,以及合作理念再教育的重要,如何在社員與生產者間搭起一座橋樑,認清合作社的價值與任務,是她亟欲帶回委員會討論的重要課題。

與所有社員分享推動共同購買運動前輩黃利利之言:「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夥伴、是生命共同體,而非一般的買賣關係,生產者依共同購買條件栽種和生產之產品,消費者有義務和責任完全利用、全分配,在合理條件(天災、氣候異常)內也願意包容產品量多、量少或品質有狀況。」

▲林碧龍夫婦種植的青椒,雖然無法與市場賣的同樣大顆與規格化,卻有著外面買不到的清甜脆感。徐惠瑱拿起被鳥啄的青椒說明:「切掉被啄食的部分依舊美味。」

不忘泥土香

堅持農作物要種在泥土地上,林碧龍手中生產的蔬果,總能品嚐到土地的芳香,徐惠瑱拿著自家栽種的青椒很自豪地說,「我們種出的大同仔(青椒的臺語發音)就是很清甜,切細絲清炒就很好吃。埔里氣候種出的茭白筍、百香果、糯米椒也特別好,適時適地適種還是最重要的。」然而田庄人看天吃飯的道理始終不變,怕水的青椒遇上了大雨,又遇上了鳥群啄食,幾百顆的青椒欉,恐怕無法達成預期產量,「有機農作價格好,但損失也多,作田的要想開點,老天爺想要給你就會給你,不給你連一半也收不到。」林碧龍如是說。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