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蜜棗園|六分地的半生守護

2016-01-01・以農為志的時代

文‧ 攝影/李婉婷

蜜棗一年僅一收,2015 年年初蕭棋發的蜜棗因暖冬提早熟成而面臨滯銷,他與合作社協議以七折嘉惠社員,實踐合作社精神。(攝影/何有倫)

二○一五年十一月天,嘉義的艷陽卻讓人有置身夏日的錯覺,順著蜿蜒小徑,一次又一次經過鳳梨、甘蔗、玉米等遼闊田間,終於抵達那導航上都找不到的三合院與棗園,果園主人早已沏好一壺熱茶,盼顧著我們的來訪。

他是蕭棋發, 二○ 一六年滿七十歲,家住嘉義竹崎山腳下。能與主婦聯盟合作社擁有長達八年的合作情誼,這都得歸功於一隻青蛙!當時身為新竹分社社員社員的女兒蕭慧馨,心疼父親對農田的辛苦照護,主動向合作社推薦自家蜜棗,在前產品開發部專員莊俊彥走訪時,竟在棗園裡發現諸羅樹蛙,這可是臺灣稀有的保育類動物,牠就這麼靜靜地在棗樹上休憩著,「這代表我們種植的過程沒有太多破壞生態的行為,因為這騙不了人嘛!」加上獨特的果樹管理方式,促使合作的開始。

用心是不二法則

蕭棋發出生於務農家庭,從阿公開始就住在嘉義種植生薑,而他這一生也從未離開過農村。十八歲那年,父親過世,他毫不猶豫一個人扛下務農重擔,一扛就是五十多個年頭,沒有怨言,只是靜靜地埋頭苦幹。結婚生子後,一睜開眼就是現實,要在這僅有的六分農地換取一家六口溫飽,他知道必須做得比別人更認真、拼命,年輕時哪裡有錢賺哪裡去,別人農閒時還能稍稍喘口氣,他則是到處幫人整地、插秧、採收⋯⋯, 甚至幫亡者抬棺也去。

二○○五年,由於農地的排水設計在挖填時遇到許多困難,蕭棋發開始改種蜜棗,一開始還很天真地讓生薑與蜜棗輪作,結果發現一個人根本顧不來,只好放棄種植三十多年的生薑,專心照顧棗樹。對農人而言,改種是需要勇氣的大事,尤其是從沒栽種過的作物,那代表著從頭學習。

蕭棋發認為, 除了天災無法控制,剩下來的都是自己能夠處理的事,要想盡辦法完成。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不論是合作社的果農大會、農業試驗所的農業講座、與其他農友們的交流分享,他從未停止學習,對待農園唯有「用心」二字。

▲12 月時棗園草生栽培的狀況,即將進入採收期。

務農的職業道德

「不是有錢賺就好,自己不敢吃還賣給別人,吃了會怎樣留給別人去煩惱,這樣對嗎?」踏在土地上的每一刻,蕭棋發始終認為做農也要有職業道德。棗園堅持草生栽培, 以減農藥方式種植,不使用除草劑,只以人工割除過長的雜草,而除蟲劑、殺菌劑僅於成長初期適量使用,開花後便停藥,若不幸遇到蟲害,只能每天一點一點地將葉上的蟲卵摘除,

「活到這把年紀,年輕時已經拼過頭, 在我還能動的時候,能守的就要盡量守住。」

但辛苦何止這些,為防止東方果蠅叮咬果實、降低鄰田交叉感染風險,每年都得不厭其煩地拜託親友幫忙架設隔離網,採收後又得拆除;有時候則要忍人所不能忍-棗園內不能只種單一品種,第一結果率低,第二果實容易長不大,所以需要不同品種間的授粉、雜交,並仰賴蜜蜂、蒼蠅等生物讓授粉更均勻。蕭棋發會在每棵棗樹吊豬肺吸引更多蒼蠅,那難聞的腥臭味遠在五百公尺外都能聞到,更何況是得每天巡園,這些辛苦只為實踐那所謂的職業道德。

在尊重自然、不干擾棗樹生長的前提下,蕭棋發想著還有什麼讓棗樹更好的可能?走進棗園,樹枝上綁著密密麻麻的布條與繩結,原來這是方便採收、抓害蟲、觀察棗樹狀況所創造的「綁枝」管理,將棗樹的主枝橫綁於交錯在園裡的竹子與粗鐵線上,綁枝的高度依照身高而呈現一種量身訂做的形勢, 棗樹持續橫向發展,不必擔心長得太高大,蜜棗品質也提升不少。

在颱風來襲時,綁枝多少能發揮防災作用,綁得平穩整齊的主枝比起一般棗樹受風程度較輕,樹枝不易被吹斷,受損情況自然較低。蕭棋發坦言,每年都得花上三至四個月,從早到晚持續地巡田,樹枝長到哪裡就得綁到哪裡、剪到哪裡,絲毫不能怠惰。

M-201601-148-p0703-600x400

▲主枝橫綁後,視空間判斷側枝的去留,蕭棋發說明刻板印象認為主幹結的果實一定美又大,但其實側枝長出的蜜棗口感更為脆甜。

交工的合作精神

提及果園的傳承時,蕭棋發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啦!」田間工作粗重,妻子身體也不好,雖然小兒子一同務農過,但他認為這樣一個小農園,根本負擔不起養家的經濟重擔,於是把心一橫,將他推給朋友學習裝潢,自己仍一肩扛起農事。當白天下雨無法下田,晚上就得點燈趕工,甚至曾經半夜兩點就起床開始綁枝,直到晚上八點,但拖網、鋸枝等粗重的農活仍由兒子代勞,全家大小也會排開手邊工作一塊幫忙採收。

許多農友遇到的缺工問題,這裡有獨特的解決之道。產品開發部專員何有倫透露,

二○一五年颱風過後,蕭棋發打電話給合作社位於高雄的棗農陳明輝,關心農田損失狀況。在同行的競爭關係下還能保持關心,除了體現合作人的精神,也是一種農村、土地、人之間共同的革命情懷,讓蕭棋發的農田需要人手時, 鄰居、親友都二話不說捲起袖子相挺。

對於有意願從農者,蕭棋發非常樂意傳承出去, 他也一再強調, 最簡單、最重要的是能吃苦、有耐心,沒有這兩個條件,頭腦再好都是多餘;很多人問他棗樹怎麼顧,他總會回說:「你就跟我半夜起來綁枝看看就知道了。」以現在年歲而言,務農成了蕭棋發另一種生活運動,抱持著做一天算一天的心態,支撐他的不是家族使命,最大滿足是從工作中得到的成就與心得,讓他即使在棗園裡工作整整十個鐘頭也甘之如飴!

▲棗園內生態豐富, 自家狗多多也三不五時溜進園裡玩耍,工作時是他的得力助手,也會默默在旁守候。

棗樹的營養管理

何有倫說明,棗樹和柚樹不同,沒有所謂的老欉,棗樹的習性是越老越難照顧,結果品質也越不好,加上吸收的微量元素是固定份量,不是施肥越多長得越好,要顧得好、活得久,果樹的營養管理很重要。

綁枝另一個好處在於修剪枝條的便利性,主枝太過茂密、側枝間太相近都不妥,蕭棋發分享:

「就像咱一樣,在擁擠的空間會不舒服,棗樹也是,要讓它們有距離,才能得到足夠的養分,吃得飽、心情好想短命都很難啦!」

不過,要剪或留哪一枝還是得靠經驗,一開始他只是把側枝剪掉讓其重新發枝,但蜜棗品質與成年植株的死亡率仍不見改善,慢慢試驗後才發現除了平常持續地修剪外,每年採收完後也得把主枝鋸光頭,重新再發枝,棗樹才會更健康。

▲棗子底部被蟲叮咬後蛀進果肉,必須篩除掉,配合果樹的營養管理,一棵棗樹產值約一百多斤而已,且棗樹有一定壽命,平均每年至少有3 至5 棵成年棗樹死去。(攝影/何有倫)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