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保健室 一起健康老的所在

2022-12-14・樂齡生活

文/林治萱‧護理師、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郭宏軒 插畫素材/freepik.com

在公衛體系服務多年的我,看過許多中高齡朋友因自己或家人罹病而離開職場、失去收入,需要社會關懷。我們時常以為,身體健康與否主要跟個體的能力與意願有關,其實,生病的人匱乏的是對於健康資訊的理解,與執行健康行為的能力──也就是「健康識能」。當年我所看見的病患多半身上早有慢性病需要積極管理,但少了一個能夠幫他解讀健康知識、將其口語化的人。這個人會是誰?經由日本居家護理師推動的「生活保健室」,也許是可以參考的解方。
 

健康識能
超高齡社會的熱門選修課

我正在思索這個議題,並且嘗試在社區據點建立模式的同時,主婦聯盟合作社總社福祉委員會邀請我一起進行社員的年齡分布與需求盤點。除了食安以外,社員也關心老後的生活與照護資源的連結,這也呼應了超高齡社會來臨的台灣,長者能否在社區中健康的在地安老,即將成為一門熱門選修課。

當然你也一定很好奇,健康知識範圍這麼廣、個體差異這麼大,這門保健學該怎麼教、教些什麼?我的想法很務實,先從罹病率高、生活中需管理與可著力點多的疾病為優先。如何教?則從與食衣住行相關的照護知識開始教,同時也需考量哪些疾病種類在患病後對健康狀況影響最深遠,或者管理不佳導致全身器官受損最嚴重;此外也搭配檢視健保資料與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以及進行實務觀察。
 

生活保健室學什麼?
糖尿病、營養、自立備餐

盛行率於男性達 11.4%、女性達 8.9%的糖尿病,因為罹病後需要積極均衡飲食與檢測血糖,同時認識自己的餐食與穩定用藥,一般病患若能依照醫療人員的管理與建議回診抽血驗尿,就可以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此外,糖尿病若控制不當會有許多合併症,如中風、腎衰竭,超過85歲的高齡糖尿病患者罹患失智症的比例逼近1/3,也是使用長照服務的重點族群,因此我以糖尿病作為教學初階段的重點。

課程中也有許多因應獨居高齡者設計的自立備餐的方法,從長者的視力、聽力、平衡與動作協調能力的認識,環境到器皿的選用,都能夠協助高齡者更容易備餐和採買。

創造一個任何人都可以進門諮詢、自在的提問、透過專業人員或受過培訓的志願服務人員進行照護知識的講解,這樣的場合就是生活保健室的雛型。正當福祉委員會思考要以哪個站所為試辦基地時,兩年多來,全世界的服務模式因為疫情而改變,也讓有心學習的社員多了一些時間思考紮根,第一個提問是,面對超高齡,我們需要哪些知識,該怎麼學習。

這兩年我們運用視訊軟體,凝聚大家一起學習原本不理解的食物營養標示與配對檢測血糖的觀念,將食物六大類的觀念與食品營養資料庫查詢結合,在尋找健康食材製作餐點前有依據的方向;也透過牙菌斑顯示劑測驗了解自己的口腔衛生狀況,認識正確的牙刷、牙膏挑選方式,讓高齡生活有牙可用。
 
學員運用合作社的食材設計食物六大類創意食譜。(照片提供/林治萱)
課程中,我們邀請學員回憶自己生命中最印象深刻的身心障礙者、以及重要的一道菜與人,寫下心得,這些文章提醒我們,每個人的健康觀念,會因為他所在的風土民情不同,或是身邊的人如何對待他,而有所差異。有些人在設有無障礙設施的友善環境中能夠發揮潛能;有些回憶雖是遺憾的,但我們現在的學習能夠幫助未來的失能者。
 

健康需持續學習
期待發展共學互助網絡

你可能會意外,台灣的健保涵蓋率高,診所的數量比便利商店還多,怎麼還需要一個獨立單位進行健康知識口語化工程呢?這就要談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定義為「決定個人獲得、了解及運用資訊的動機與能力,藉以促進及維持良好健康之技能」,這是一種需要持續學習的能力,但很可惜台灣醫療人力吃緊,醫療量能主要用於診療,只有少部分運用於健康促進,特別是在患病之後減少併發症產生的單位,更是少之又少。除了設有照護相關科系的學校,以及少數擁有穩定贊助經費的家庭照顧者組織,才具備建構知識與提供穩定的諮詢服務的能力。

在福祉委員會的支持與推動下,希望未來有機會進一步協助社員落實發展更穩定的諮詢據點,也期待合作社有能量擬定或參與政府的照護計畫,秉持合作人互助與關懷社區的精神,在超高齡社會中,彼此守護共生共好。

 
林治萱
護理師,吉紅照顧本屋創辦人,台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致力於健康促進教學設計及失智友善社區經營。


(首圖圖說:2022年生活保健室種子培訓課程,學員收穫滿滿。(照片提供/中社福祉委員會))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