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整合醫療資源 多重慢性病長者不再逛醫院

2022-03-14・樂齡生活

文/林雅惠‧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執行長 圖片提供/醫改會

長者多重慢性病衍生出就醫頻繁、看診用藥科別多、吃錯藥風險高以及病家生活壓力。2021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公益金補助團體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倡議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性醫療服務,為高齡社會下必須瞭解的就醫觀念。

隨著醫學科技進步,如何在高齡生活中活得健康、減少臥床時間,是當前許多長者關注的重點。而國人壽命的延長與疾病型態的轉變,也讓慢性病就醫與照護需求激增。慢性病容易誘發併發症,造成障礙、失能等問題,不僅影響病人情緒管理與生活品質,甚至可能需要長期的照顧、觀察與療養。
 

多重慢性病高齡長者 吃錯藥機率高

台灣約有一半的人有慢性病,每5.5位國人中,就有一位罹患兩種以上慢性病。多重慢性病人不僅就醫次數跟醫療花費都較高,在用藥方面,多重慢性病人藥品項數也是一般人的二至六倍;其中老人家吃錯藥的機率更是比一般人多七倍,服藥發生交互作用的機率也多2.5 倍。

根據2021年醫改會的研究調查,多重慢性病人因為就醫耗時多、科別多、用藥多、醫囑多,可能會因用藥複雜而降低藥物服用的順從度;或因為分多科看診沒有經過整合診斷,長期下來造成疾病控制不佳而衍生盲目就醫的情況,形成惡性循環。
 

長輩看過來 醫院看病一次搞定

「整合醫療」是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與慢性病患逐年增加,而出現以慢性病人為中心,整合各專科服務的連續性醫療照護模式。藉著「門診整合」或「整合用藥」,可以結合多專科看診的就醫時段或醫囑開立等,以避免多重慢性病的病人四處就醫,造成多重用藥、多重檢驗、或非必要的門急診利用。如此不僅可節省病家的交通時間及掛號費支出, 也降低在不同科別重複領藥,或藥物交互作用的情況,此外也可讓醫療資源達到更有效率的分配,目前全台已有160家醫療院所提供相關服務。

什麼人需要整合醫療服務,可藉由「審視就醫紀錄表」來評估。如果您或家人在最近三個月中有以下任一狀況:經醫師診斷罹患有三種以上慢性病、看兩位以上的醫師、領有兩張以上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藥品項數達到十種等,那可能就需要「整合醫療」的服務,可向就診醫院詢問。

 
審視自己或家人近三個月的就醫紀錄,可評估是否需要整合醫療照護。(圖片參考醫改會表格製作)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社區內就近提供協助

高齡及少子化社會下,常會發生長輩有醫療需求,但孩子工作忙或沒有照護人員幫忙,而長輩卻可能衰弱到連家門都走不出,更遑論去使用醫院的整合醫療服務資源。若遇到這種情形,可以嘗試健保署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搜尋居住社區或厝邊的醫事機構有加入者。尤其近兩年受新冠疫情衝擊,也改變大家過往動輒上醫療機構就醫的作法。透過申請相關服務,不僅有醫師及護理師可到宅診治與衛教,照顧者也能在專業協助下學習適當的照顧技巧,病家也可透過網路平台或電話隨時諮詢專業意見,甚至媒合社區長照資源來減輕家庭照顧的重擔,有助於延緩相關併發症。一旦發生緊急狀況,居家照護團隊也能連結轉介在地的醫院網絡,待處置穩定後,再轉回原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或醫師,繼續居家整合照護。

如病人或家屬附近的醫療院所沒有提供整合醫療相關服務,則可透過以下三大管道來尋找合適資源:
 

1. 查詢「健保署⸺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門診整合照護計畫」或「居家醫療照護整合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

2. 從健保快易通App 查詢參與「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特約院所。

3. 電洽健保卡背後的0800諮詢服務專線,或撥打1966長照專線諮詢,由專員協助評估連結相關照護資源。


改變醫師與病人的行為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醫病皆需有長期抗戰的決心。建議民眾要聰明就醫,破除廟大和尚靈、名醫才好的迷思。唯有建立正確的就醫用藥觀念,提升自我健康意識,才能做好慢性病健康管理、保有生活品質。

(首圖圖說:多重慢性病長者藥品多,吃錯藥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圖片來源/Pexels) )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致力推動具品質與正義的醫療環境,回歸以人為本的醫療實踐。除了提供醫療糾紛病家免費諮詢服務,更成功推動藥袋標示、手術麻醉同意書、醫療收費與病歷規範、保障弱勢醫療權益與違法院所罰則等多項重大醫療政策。

▼點擊連結了解
醫改會多重慢性病整合照護聰明就醫指引
醫改會Podcast 頻道《醫改許願池》
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