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海的土地上—花東青年在地發展的想像

2018-06-11・能源議題

文/陳廷瑜‧慈濟大學附設高級中學三年級 圖/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編按】2017年合作社公益金贊助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在山海的土地上—花東青年在地發展的想像」營隊,帶領以花東在地高中生為主的參與者,探討環境永續與產業兼容的可能性,深入認識花蓮地理及文化特性,從而想像地方產業發展的可能性。此文分享參與同學與基金會工作人員的活動心得與觀察。

炙熱的夏季,收拾行囊踏上思辨與關懷的旅程,親身參與體會我們所成長的土地──台灣。感謝地球公民基金會高中生暑期營隊,讓我有機會用不同的觀點,話我家鄉。

▲角色扮演議員、縣長、當地民眾討論是否要蓋纜車。

營隊安排豐富又能體驗的課程,連結土地與人的背景故事,令人驚艷動容。印象最深的是花東菜市集的創辦人彭昱融先生分享,「山豬壞壞」餅乾的設計理念。花蓮奇美部落的農人,栽種有機玉米,但當地的山豬壞壞,總是大搖大擺地踩壞農民的玉米田,甚至悠哉的飽食一餐。但農民們不願灑農藥破壞自然土地,因此對於山豬的行徑覺得好氣又好笑。人類與自然應相互尊重,人類不過是地球上的過客,我們憑什麼破壞自然生態與土地呢?花東菜市集積極與有機小農合作,連結生態與消費的平台,創造更友善與健康的消費選擇,建立有機小農的發聲平台。

▲花蓮在地茶農教學員茶的知識。

我們參訪吉拉米代部落與角色扮演討論議題,也活絡思路與想法。走進位於峽谷中的吉拉米代部落,族人們辛勤耕種有機稻田,稻穗正隨風飛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鄉部落打拚,引進文創與生態的想法,將部落的故事與特色包裝,成為新世代的亮點。部落長老不斷強調愛護自然生態的理念,企盼留給後代美好的環境。經由小組分配扮演政府單位、官員、民代、企業、民眾的角色,從不同的高度與面向去思考同一件議題,我們才明白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時,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從不同的觀點裡可能會產生衝突,唯有透過雙向溝通、資訊公開,才能找到平衡,創造更友善的社會。

我們唯有親自踩踏,認識這塊土地,用五官去感知、以靈性去接納,才能訂下對家園土地的註解。用心去思考,自己能為台灣土地做些什麼,只要願意付出行動,就有改變的機會。

▲勘查花蓮溪口、花蓮紙漿廠之生態保護區地理環境。

營隊後記

文/黃靖庭‧地球公民基金會花東辦公室專員

身為營隊的工作人員,深深覺得這批學員平時在學校中受到的教育方式和傳統填鴨式教育非常不同,除了想像力豐富外,非常勇於提問及公開發言,工作人員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不把自身對於事物的評價加諸到活動或討論中,而是營造一個讓學員能充分思辨的情境,並且創造鼓勵表達的氛圍,讓學員在過程中能接觸到平時在校園中較無機會接觸的人、事、物,從而激發其創造力和想像力。

▲模擬街頭呼口號抗議。

未來辦營隊,需要準備更多設計好的討論情境及模式。一方面是因為這次營隊有太多的開放性思考討論,反而讓討論無法太聚焦,雖然學員仍然表現出極高的思辨能力,但若能將討論情境設計得更具體、有明顯的限制,更貼近台灣政經運作的真實模樣,相信會讓討論難度提升並更精采。另外,因為花蓮地理分布狹長,未來可選擇一個定點,深入探索,相信會讓參與的學員對這塊土地有更深刻的印象及連結。

▲坐碰碰車去巡水圳。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