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波」而行 體驗農村律動

2014-04-08・守護灣寶土地

文.圖/潘嘉慧

▲小小菜園是波哥務農的開始,也是他和兒子一起遊玩的地方。

二○一四年《綠主張》月刊以灣寶藝術家洪江波的畫作為封面,透過波哥細膩的筆觸,依著四季流轉呈現農村不同的樣貌,休耕時金黃滿地的油麻菜花田、初春稻秧的新綠、稻禾生長時的活力充沛,以及收割前夕的豐收稻穗等等,一幅幅作品讓社員也能透過刊物感受農村的律動。

與波哥初次見面是在二○一一年灣寶西瓜節,當時他將在地農作物小麥、地瓜葉化為畫作,一筆一畫繪進太太淑玲的陶藝作品裡,經過窯燒之後的天然食器與農村有了連結,手捧起陶碗吃飯時,有一種溫潤的手感,彷彿與孕育食物的土地拉近了距離。二○一二年灣寶在一次次抗爭後,成功保留農地,那一年波哥用畫筆描繪了灣寶的西瓜,印製在白色T恤上感謝狀上,那綠皮紅肉的西瓜成了西瓜節醒目的視覺意象。

M-201404-127-p2201-400

▲陽光下家人圍坐在木桌前,簡單的菜色佐著春光、微風,就是餐桌最美的風景。

半農半X 繪一首故鄉的詩

十五年前波哥回到家鄉灣寶,持續以繪畫傳達農村與土地之美。在大兒子一歲多時,波哥與太太淑玲為了照顧母親而回到家鄉,轉眼間十多年過去,兒子已長成翩翩少年,二兒子也在這裡誕生成長。農村的生活閒適自然,簡單的兩層樓房子,一旁木造平台下一池睡蓮和悠游水中的魚兒,一家人喜歡坐臥在平台賞花看魚,天晴時在陽光下泡茶聊天或是一起午餐,而矗立在池邊的木麻黃、鳳凰木訴說著波哥的兒時歲月,這平靜如畫的田園生活,正是返鄉這些年來波哥的生活寫照,也為他的畫作注入一股農村寧靜的力量。

房子後方那一小畝田是兒子的遊樂園,也是波哥家自給自足的田園,造訪時小兒子帶我們到田裡,像辦家家酒般用地上的木頭、石塊將青椒的植栽撐起,很專注的樣子。在波哥的臉書上,總是用影像、繪畫記錄他與家人平凡卻讓許多都市人心生嚮往的鄉居生活─他種田、種稻,也用畫筆記錄故鄉的農村景致。

SONY DSC

▲住所旁是波哥太太淑玲的陶藝空間,陳列著夫妻倆的藝術創作。

生活即畫作的泉源

在保留農地抗爭的那幾年,波哥用影像記錄一場又一場公聽會及抗爭過程,在忙於為鄉親們留下些什麼的那幾年,他畫得比較少,畫作彷彿受到了心境的影響,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憂鬱色彩。三年前他開始投入種稻,不用農藥、化肥,以自然方式栽種,鄰居的老農們告訴他這樣不行啦!但他仍堅持著用自己的方式栽種,並時時看顧著它們。種稻的過程中,他看見了稻子強韌的生命力,即便忙碌時疏於照顧,稻子依舊結穗生長,而這土地孕育出這麼好的養分,我們又怎麼能不好好守護呢?三年來,他種稻而親身接近這片土地,於是開始拾起畫筆細細勾勒出粒粒豐盛的稻穀,也讓他重新用另一種視角來觀看土地和他的家鄉。

波哥的畫作總讓人感到空靈而平靜,而熊宜敬老師在波哥的作品集《江波之月》中形容:「讀洪江波的畫,就如詠一首詩。」文中提到:「洪江波十六歲開始學畫,先畫水墨,後用膠彩,因為有水墨的蒙養陶冶,使洪江波的膠彩突破了過於雕琢的刻板限制,而賦予了輕靈自在又具有詩境的文藝氣息,一以貫之如修行般將對天地自然、山川田園的情感,安靜的、專注的在紙絹上娓娓傾訴,若說中國傳統山水畫是古典詩詞的體現,那麼,洪江波突破窠臼的膠彩水墨風景畫就是一篇篇耐人尋味的新詩。」

M-201404-127-p2301-400

M-201404-127-p2302-400

M-201404-127-p2303-400

▲由左至右為《綠主張》月刊二○一四年一至三月號封面。

二○一四年《綠主張》月刊有機會與波哥合作,透過他的畫作讓農村地景躍上封面,讓大家隨著時節更迭,看見農地不同的作物生長。繪畫和務農對波哥來說已經成為生活裡的一部分了,而這兩件事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繪畫的主題與農作物、稻子的生長,甚至是四季的農村地景都緊密結合。波哥說,在灣寶耕作的農友年齡層偏高,大多像他姑姑洪箱這一輩的人,希望未來有更多年輕人返鄉,讓好不容易爭取下來的豐沃土地,可以繼續長出豐美的糧食,餵養更多人們!(作者:組織部專員、曾擔任《綠主張》月刊主編)

原刊登於2014年4月12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