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未來 老農帶青農用科學管理尋出路

2022-06-10・到宜蘭找回農業的自信

文/李婉婷‧北南分社社員 攝影/郭宏軒

合作社資深米農陳晉恭說:「現在農民難的是出路,如何維持農友生計比較實在。」面對環境、飲食、消費習慣等劇變,他感嘆米農未來極具挑戰的同時,仍不斷追求更符合現今消費需求的知識。

從小與父親陳文連在宜蘭三星種稻米,20年來陳晉恭以「稻鴨米」為品牌, 成功開拓有機市場,並帶領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拓展更多合作農田之可能性。細數主婦聯盟合作社貨架上的米產品,陳晉恭供應之米種多達七款, 米製加工品則有稻鴨米餅、指定原料的米酒與大吟釀等,合作時間久到他都忘記了,「最記得的反而是人。」合作期間,產品專員總是提供諸多想法、見解與建議,甚至引薦更多同業專家, 給予諮詢、協助與解答,關係如同朋友般親近,與所謂買賣關係模式截然不同,也幫助他奠基深厚的農業底蘊。
 

環境與適地選種 栽培出三星好米

陳家農田位於宜蘭縣三星鄉,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排水良好,水質純淨無污染又富含大量礦物有機質, 正是宜蘭地區最大的稻米產區。除了天然優勢,陳晉恭認為適地適種才是關鍵,「只要有新的品種、或是政府研發的,我都會試種看看,要挑選一些適合宜蘭種的品種,口感好、品質好,這樣農友收成才會穩定。」

因為宜蘭只適合一期稻作,上半年宜蘭雨季較集中於插秧跟收割前的階段,而收割期正好是颱風季節,幸運的碰上好天氣割稻機便能下田收割。下半年則因東北季風影響,陰雨綿綿不利稻穀收成,頂多轉種蔥、蒜,因此宜蘭的米農幾乎是做半年休半年,真的是「看天吃飯」!
 

在地青農加入 用數據做田間管理

相較其他地區農業高齡化,從父親開始成立的三星鄉有機米產銷班第一班,至今已有12 位班員。陳晉恭說:「我這邊應該是全台灣最年輕的產銷班,大概有四、五個,好像都七年級生吧!」近年政府推行青農返鄉,讓產銷班不斷有新血加入,不過,對他而言,青年返鄉是要接替老一輩的人延續傳承,住哪裡就該回去哪裡,所以班員僅限在地人, 農業專業化需要的是耐操、耐磨、耐吃苦的人才,他讓時間幫忙汰選,經過三、五年實作還堅持著的青農就互相合作。

為種出高品質、好口感的稻米,秧苗、肥料陳晉恭統一採購,收割後的碾米也親力親為。他以多年種米經驗費心實驗出一套田間標準作業程序, 打田、插秧、施肥量等,讓每個班員照表操課。每年產銷班個別農友種植的每一個品種,都會進行結穗率、完整率、重量、容積重、食味值等檢驗,並做為其調整田間管理的參考。他舉例, 像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台農71號,食味值4.9(滿分5),蛋白質越低,食味值越好,而蛋白質高低則和氮肥多寡有關,也正好印證合理化施肥的重要。
 
精白後的米仍有許多雜質,得再關關篩選,才成為晶瑩透亮的產品。
碾米過程陳晉恭一定在場,確保每個步驟之品質。

潛心研究 為米食找出路

班員用心種,也得有人為米食找出路。陳晉恭認為,近十年,最大的挑戰不是氣候或病蟲害,而是稻米的銷路!以前的消費市場認為健康、安全就是好吃,如今方便食用比健康、安全更重要,即食性、快速性成為日常。據農業統計資料,我國每人每年食米量逐年下降,2000年還超過52公斤,2020年則低於45公斤。於是,他積極轉型,讓米的運用更多元。早期產銷班種植的稻米80%以上作為食用米,如今已是食用、加工用米比例各半,甚至把米磨成粉,提供其他加工廠製作米製品,也開發出多樣有機加工米製品拓展外銷。
 
小鳥會啄食根部未被氧化的稻種,所以在秧苗成長期常得補植。
「我們的延展性就在田區,把數據做好、做穩,讓加工廠在加工時更順暢,損耗更低,自然就會有人跟我買。」目前,陳晉恭也正計畫以「特殊性用米」為研究方向,期待擴大米食市場。從營養學角度,米飯與澱粉、血糖等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而澱粉酶則有抑制血糖快速分解的作用,不同米種功能性各異,陳晉恭希望透過數據分析找出台灣哪些米種澱粉值低,酶產量高,甚至種植出直鏈性澱粉、蛋白質、酶相對平衡的米飯,讓消費者依據身體狀況選擇食用,「這真的是要去上專業課程,為了這個我一直在追求知識。」他笑道。
 
陳晉恭以拉寬插秧間距、延長曬田時間,減少水稻病害損失,至今約15 年未曾用藥。

協力班員的田間管理,種出食用、加工都滿意的品質與口感,陳晉恭努力維護著農業永續經營的平衡,用不同的行銷思維帶大家看見有機米的更多可能。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