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從回家生活開始

2014-11-06・生活提案

文/陳怡如 圖/回家生活書食小舖提供

在羅東運動公園對面,一片商業招牌中立著一面獨特雅緻的「回家生活書食小舖」招牌,這是上旗文化出版社回到宜蘭家鄉所開設的店舖,同時也是出版社辦公室。一樓陳列販售自家的書籍之外,還有各式的生活選物,從日用到食用皆有,小小的店舖埋藏許多細節。走上二樓是一個展覽空間,不時會有生活日用品與陶器皿的展覽,往內走,映入眼簾的是寬敞的開放式廚房,這裡經常有友善土地的農夫、生產者,以及用安心食材製作美好料理的達人分享他們的故事。

「覺得自己好有用」

一般人的印象中,需要匯集與掌握許多資訊和資源的出版社,往往設置在台北,不免好奇宜蘭怎麼會有出版社?原來回家鄉做出版,是社長陳照旗的六十歲退休夢想。他解釋:「退休,是退而不休,回到宜蘭把生活步調放慢,沉澱過往的工作經驗,跟退休生活做結合,也有更多時間照顧八十五歲高齡的父母。」這樣可以說是兼顧了這個人生階段中生活和工作的需求與理想。

M-201411-134-p1401-600x400

▲張瑞美發起每月一次的媽媽節氣料理聚會,由在地媽媽利用當令食材,教作醃漬物與加工品,每每上課充滿了歡笑聲與分享交流的喜悅。

太太張瑞美今年五十五歲,平時與書籍作者、設計師溝通討論書籍內容,也須費心打點出版庶務工作,事務雖然龐雜且忙碌,卻樂此不疲。她說:「從事出版工作以來,走過許多地方,若退休,自己累積的人脈經驗就斷了。如果活到八十歲,我們還有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這應該是最棒的時間,還保有年輕人的憧憬、中年時因工作關係獲得的好機緣,以及多年歲月所累積的人生經驗與資源,所以退而不休,把經驗連結,分享出去給年輕人。」張瑞美笑著說:「我們想利用這空間做有貢獻的事,而不是自己過得好就好。不但自己覺得好有用,女兒也說我們是朋友圈裡忙得最快樂的爸媽了!」

「退休生活的重點是回歸到『家』的生活模式,吃得安全、經營家庭關係,提升家的美學、食物與生活的美學,讓回家生活變得更好。」陳照旗這麼詮釋「回家生活書食小舖」店名的由來。在六十歲來臨前,他經常想著要在自己還充滿力量的人生階段回到家鄉。三年前,夫妻倆逐漸將生活重心移至宜蘭。先是平日待在台北工作,週末回家鄉,接著改成每日通勤,最後則因為迫切想回家的心情化成強烈的動力,找到辦公室與店舖的據點後,終於在宜蘭家鄉安頓下來。

從出版到「回家生活」

十八年前成立的上旗文化出版社,早期出版旅遊資訊與生活知識性的書籍,而後開始大量接觸農業、生活與自然食材的出版議題,這個轉變來自多次親訪幸福農莊及花蓮無毒農業的出版經驗。當時他們從花蓮的北到南走透透,接觸了兩、三百位農夫,感受到友善環境的無毒農業是如此重要,也看見農夫缺乏穩定銷售平台的難處,所以引發他們運用自己擁有的出版專業,收集各種資訊,再發揮善於

M-201411-134-p1402-600x400

▲回家生活書食小舖一樓情景,陳照旗夫妻經常與客人互動,分享生活選物的精神和故事。

「敲邊鼓」的個性進行橫向連結,於是促成一件件的美事。

從回家生活書食小舖的生活選物中,不難發現一些獨到的產品,例如,選用宜蘭小農賴青松的秈米及紫米所製成的義式米冰淇淋;以西式烘焙手法來製作玄米爆米香的抹茶米菓、紅茶米菓。這些都是來自台灣各地,關懷土地、善用自然食材、身懷烹飪絕活與創意的料理達人所製作的產品,由夫妻倆居中穿針引線,挑選好食材、搭配好的製作者,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M-201411-134-p1404-400

▲挑選友善土地的食材、連結創意料理達人,製作米冰淇淋與米菓。

他們的努力並不只停留在為農產品做出創意設計,更深層的動力來自於對台灣土地的真切關懷,例如,有感於台灣食米量很低,所以致力開創米的多元吃法,米冰淇淋與米菓的推廣由此而來。尤其更設計了標示百分之百的米作為原物料的貼紙,並將貼紙交由這位農夫,每當書食小舖向農夫購買一份米,也同時向農夫購買一份貼紙,再交由料理達人加工製成米冰淇淋或米菓,並將貼紙貼於產品上。除了是標示這些原物料全來自這位農夫所親自栽種,更是為了維護這項產品,杜絕市面上常見的情況─只向農夫購買一部分原物料加工,卻標榜為全部皆是。張瑞美認為:「小農生產的作物有限,食物保存與加工品也有限,因此從源頭把握住新鮮製作的過程,維護飲食的安全,而農夫辛苦地種植也會獲得肯定,進而建立了不隨便販售自己作物的態度。」

▲陳照旗夫妻,背景為二樓的共學、共食空間。

追求共好的晚年生活

拜訪台灣各地小農是夫妻倆旅遊時的目的地,更是理想退休生活的經營之道。他們認為現代人退休後多是從事優雅的輕運動,生病往往起因於太過安逸的生活,不妨多與農夫做朋友,經常到田裡走一走,「老年後也不能再吃有負擔的食物,必須要吃真食物。」特別是「保有好心情」,擁有自己的交遊圈、生活圈,如此還能正面影響子女過得更好。他們更認為每個人都可以發揮自己過去在工作上的經驗和專業,貢獻社區和社會,追求彼此共好的理想生活。(作者:宜蘭社員)

原刊登於 2014年11月134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