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幸福─鄭源卿一家的務農人生

2014-05-05・自由的幸福─ 鄭源卿一家的務農人生

文‧ 圖/康椒媛

▲鄭源卿一家三代同堂住在祖厝三合院裡。圖片中由左至右為張未、鄭源卿、鄭文苑;下方是曝曬自家用的蒜頭。

二○一三年底,主婦聯盟合作社開始試行值付標籤,為每一份農產品標示產品資訊─條碼、生產者、產地、自主管理標準分級、規格、價格等。讓社員更清楚產品的來源之外,也更真實地從值附標籤上的生產者名稱聯想到,這「一人」的背後所代表著以家庭為勞動單位的農友,仍占多數。在過去以家為本的時代文化中,如世居彰化埤頭的農友鄭源卿一家,仍保留著傳統典型的家庭勞動參與模式,他們個性知足,農作技術樂於順天而上。

用心耕作傳承好的訊息

鄭源卿一家主要供應主婦聯盟合作社蔬菜,春夏之交的網室裡可見到春菊、A菜、皇宮菜、韭菜、空心菜、櫻草等葉菜類,佛手瓜、苦瓜、番茄、青椒等瓜果類,以及露天栽培的白蘿蔔。對他們而言,更替種植的作物如四季一般尋常,問起幫助苦瓜授粉的蜂箱時,見到鄭源卿的太太張未隨手俐落地挑掉苦瓜側芽,一面聽她說著:「長好多小條苦瓜,留上面的,讓芽爬到上面才長,下面的不要留,光線不足長不好,蟲也會咬。」

M-201405-128-p0203-600x400

▲苦瓜藤剛爬上架,張未說這幾天就要去買蜜蜂來授粉。

五十年次的張未,嫁到鄭家三十年,開始種菜是在二十年前。一九九○年代,前「農林廳」為發展有機農業,推動稻作、果樹、蔬菜及茶葉等四項作物有機栽培(註1),當時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謝慶芳研究員的輔導下,鄭源卿的父親成為最早開始種植有機水稻的農民之一,期間父親也邀鄭源卿試著種菜看看。接下父親的農務後,鄭源卿慢慢放下原本的農機具買賣修理事業。跟著轉換跑道的張未,每天四、五點起來準備採收,下午忙到五、六點,跟著太陽上下班,她喜歡這種不受拘束的生活:「種田比較自由啊!可以自己規劃時間,可是就曬得很黑。」她笑著說,可以種自己想要吃的健康的菜,對她來說就是最自由的快樂。

M-201405-128-p0205-600x400

▲張未與先前一起幫忙採收的阿婆。背後是正待採收製做蘿蔔乾的白蘿蔔田。因為白蘿蔔生成長度不一致,目前還是人工採收。

同樣透過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的介紹,在謝麗芬、翁秀綾來拜訪後,一九九九年開始少量供應給台中綠色生活小舖(註2),量多後才供應北區。原本鄭源卿取得有機驗證後,同時供應給其他有機商店,因為與主婦聯盟合作社一路上相互陪伴建立了信任關係,在合作社需求量漸漸能維持農場的運作之後,於是停止有機驗證,並依合作社作物自主管理的作業建立生產透明度,所有作物僅供應合作社。張未說:「如果有交給固定的像合作社,收入很穩定,不錯了。」這也是他們積極鼓勵姪子鄭家驊種看看的原因,先從健康級做起,於是合作社多了一位農友生力軍。

鄭源卿負責播種、施肥、整田,張未負責採收、除草、訂單等,還有兩位六十多歲的姊妹一起幫忙已有十年了。張未擔心著未來農村不僅缺工,也缺為土地著想的人,當地的年輕農民大多種植整批的單一經濟作物如包心白菜,「不會有人看(我們怎麼種有機),沒有人要那麼辛苦,他們寧願種稻子就好,而且現在沒有人工啊,不好請。」或許是因為體會到種田的樂趣與生活的本質,他們非常鼓勵自己的孩子一起種田,女兒鄭宜家幫忙採收、包裝等後續作業,七十五年次的兒子鄭文苑剛退伍不久,覺得父母種田非常辛苦,目前已跟著父親做了四個多月,他以「模仿的學習是最快的途徑」為方法,什麼都學,他說:「整田最難,要整得均勻平衡,如果高低不平,灌溉淹水時會不均勻。用看的也看不準,要看經驗,或淹水才知道。」張未問兒子,「如果比較, 一定要選一個(都市或鄉下)呢?」對鄭文苑來說,兩邊都可以適應,「但還是鄉下比較好一點,想玩再去都市就好了。」鄉下是他的家鄉,也是長久生活的地方。

M-201405-128-p0202-600x400

▲張未與阿婆正在採收春菊,春夏之交,下午的工作時間是一點至五點,網室屋頂拉起黑布蓋著,採收時比較涼,也避免吸收過多田間熱。

在太陽下山後,鄭源卿會拿著手電筒到處巡看,「觀察整個過程,是誰來偷吃菜?到底晚上發生什麼事情?」鄭源欽就曾告訴前產品部經理施宏昇,他發現授粉用的蜜蜂失蹤的原因:「蜂箱上爬了一些壁虎,下面有蟾蜍在等牠,所以牠不見了。」因此後續將蜂箱架高,並防止壁虎爬上去。晚上,鄭源卿也會會陪兒子去田裡觀察,體驗夜晚的田間生態。鄭文苑說:「晚上的蟲和白天的又不一樣,早上什麼都看得到,晚上和下雨天時會有蝸牛、夜盜蟲,最多是大蝸牛在吃嫩葉。」鄭源卿說:「年輕人勤快做就好,肯做就好。」在家庭農業裡,另一項寶貴的資產就是經驗的傳承,等著年輕人主動探問,如同鄭源卿一直在努力的:「靠我們自己,要去找人,不是人家來找。」

種好菜,從吃好菜開始

早期,有機生產與防治技術、材料取得來源較少,鄭源卿五、六分地的收成並不多,隨著國內有機農業的研究與發展,技術與資材的取得較為容易,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利用量也持續增加,鄭源卿的產量因而提升並開始慢慢擴大耕作面積,施宏昇說明:「但是擴大並不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產量,一個地方種完讓它休耕,是為了讓土地自然平衡的時間可以拉長。」現在,鄭源欽的有機農地已有二甲多。

如今已是主婦聯盟合作社主力的蔬菜農友之一的鄭源卿,產品部一路相伴至今十餘年。對於產品部提供的建議,鄭源卿總是仔細傾聽並嘗試改善,如以往使用較生(發酵程度不夠)的有機肥料,會造成土壤酸化、夜盜蟲等夜行性蟲害增加,反而造成作物初期生長停滯或病蟲害增加。他也會想盡辦法讓農地更加安全,除了隔離帶的設置,為了防止大雨時外邊的水汙染田區,不惜重資將四周的圍牆築深築高。

「技術, 不單純只是肥料施用、病蟲害管理。」施宏昇說明,選擇適當的品種,並運用栽種品種特性,也可以讓作物品質更好。例如,「早期的青花椰菜不管怎麼種,花球部分就像一個小小的飯碗,也顯得農民把菜柄(莖)留得更長。」而社員反應外面市場上的青花椰菜不會這樣,為什麼「有機蔬菜怎麼種都是這個樣子而已?」但是,鄭源卿非常願意嘗試不同品種,不僅要種得出來就好,而是要把品質種好─這是一般有機農民不容易接受的觀念,加上某些品種並不易照顧。「養魚的人不吃魚、養豬的人不吃肉,但是鄭源卿第一個先吃自己種的菜,去感覺這個品種種出來的好不好吃。」施宏昇認為這就是一個農友對品質用心的地方。

而這些努力嘗試讓單一種類的有機蔬菜成為「可量化的」,足以與一般商品化的產品規格相較量。目前鄭源卿所種的花椰菜,其花球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所有農友中最大的。而現在,反而會有社員問,「為什麼合作社的菜長那麼大?」、「為什麼和外面的規格又不太一樣?」等問題。對於已經很用心遵守合作社規格的農友,這一籃菜得來不易,有社員的共同支持,產品開發部也會繼續努力協助農友。

彰化埤頭擁有典型的濁水溪沉積土,是土壤界的黑金,但難以抗力的,就是多雨、低溫、十字花科蟲害,以及硝酸鹽問題。近年天候不穩定,春季收成時節,若連續三天以上出現十二℃以下低溫,很多十字花科菜苗才剛長出兩三片葉子,花就長出來了,農友就必須重新播種,施宏昇說:「在可收成之前,很可能農友已經播種、打掉了好幾次,是社員看不到的部分。」

二○○五年左右,主婦聯盟合作社與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談定「微生物資材共同購買計畫」,當時在高清文所長與蔡勇勝博士的促成下,讓藥毒所在微生物資材領域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幫助農民,不受農藥商技轉代理的模式牽制,如十字花科最常用的核多角體(NPV)病毒,目前只有藥毒所提供,可惜的是二○一二年慢慢停止了合作。

鄭源卿的網室碰到雨天一樣無可奈何,為了在氣候條件不好之下還能夠生產,二○○一年開始架設溫室,施宏昇說明:「沒有溫室的話,光是雨的問題,就會造成這期有沒有收成很大的因素。」然而設施造成日照不夠,溫室溫度太熱,熱緊迫會影響植物代謝,因此可以通過硝酸鹽檢測的葉菜類不多,品種也有受限,如萵苣類、瓜果類等。再因設施內外條件差異,一般下雨時等於清洗土壤,來自肥料中的鉀鹽、鈉鹽會跟著地表水流失,不會因為鹽分累積造成土壤導電度提高,影響作物吸收養分。但溫室裡沒有淋洗作用,土壤裡的鹽分容易累積,影響作物生長;加上設施內日照不足,養分代謝能力變弱,硝酸鹽的積累量也容易升高,這也是依合作社生產標準造成溫室栽培種類受限的原因。

M-201405-128-p0204-600x400

▲自家後院養了雞、鴨、鵝,牠們正在吃未通過硝酸鹽檢測的青江菜。

為了應付缺菜、颱風時期,與鄭源卿契作兩、三分地種植青花椰菜以製成冷凍蔬菜。以標準來講,契作量非常小,收成後須請農友協助分級、送加工廠等,但他還是爽快答應。施宏昇說,因為你懂得農友的狀況,會考慮到他的立場,因此當農友了解合作社的需求時也會盡力配合,這有別於一般的交易行為。

一直有很多人想要來採訪,鄭源卿都婉拒了,張未說:「我們不想成名,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好了,努力生活就好了。」此時,由衷想起鄭源卿一家靦腆的笑容,以及張未說的:「種田就是要快快樂樂的。」

備註

註1 陳榮五主編,1998,《農作物有機栽培技術專刊》。彰化: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註2 1995年7月,台中成立綠色生活共同購買中心,商號為綠色生活小舖。謝麗芬時任台中共同購買中心主任。

原刊登於2014年5月128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