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盟元、陳惠屏:共耕安心家園

2017-01-01・以農為願的未來

文‧攝影/歐陽惠如‧現任第六屆新竹分社社員代表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支持本土農糧

▲相差四歲的兄妹倆,個性迥異,陳盟元健談外放,負責所有農耕種植計畫,陳惠屏溫婉恬靜,是最佳戰友。

十二月時,從陰冷的北臺灣驅車南下,來到暖陽沐身的屏東鹽埔,一塊介於平地與山地間的草埔,東、南面分別緊鄰山地鄉長冶、三地門,相傳漢人用鹽向平地原住民換地而得此名。居民多以務農維生,路上常見老農夫開著農機車滿載蔬果,但鄉內人口嚴重外移,如同陳盟元、陳惠屏兄妹倆在家鄉農耕的中壯年世代,少之又少。201701陳孟元陳惠屏共耕安心家園 (6)

挑戰不可能

陳家為傳統農家,孩子們長大後外出打拼,二老在嘉義朴子經營一間飼養三萬隻雞的養雞場,家中農地早已賣掉。長子陳盟元高中畢業後跑遍南北,當過聯結車司機、房屋仲介,也曾養雞、養豬;次女陳惠屏先前在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擔任工廠作業員,搭乘交通車往返高雄、屏東;么子經營瓦斯行。四、五十歲間,三人陸續選擇回家,深耕也生根。

二○一○年,陳盟元回到鹽埔,幫忙弟弟送瓦斯,送瓦斯時認識同村的主婦聯盟合作社生產者鄭英文,開始接觸有機農業及合作社,「那時聽到可以不用噴農藥,很想去嘗試,但只要說想做有機,都會被笑是戇的,但我就是喜歡向不可能挑戰。」跟著鄭英文邊學邊做一年多,他說「拜了一個好師傅」,學習認識作物習性、肥料運用以及病蟲害防治的原理與技術。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農場一側是間廢棄豬寮,正好成為前方玉米田的隔離帶,減少污染來源。

二○一二年,租下距離住家僅一百公尺的五分農地,與鄭英文共同耕作,種植青椒、玉米、黃秋葵、豇豆等作物。陳惠屏回憶,起初休假期間到田裡幫忙,逐漸產生興趣,農忙時人手不足,哥哥問她要不要一起幫忙?半年後,她辭掉十多年來的穩定工作,跟著哥哥的步伐慢慢學習務農。兄妹倆共同耕作至今,直至二○一六年七月,以她為名成為合作社農友。

屏東是農業大縣,然而要找到一塊優質農地卻煞費苦心。由於農地規劃不若中北部完善,零散破碎,且盛行種植高經濟價植的檳榔樹,對高處果實噴灑農藥,鄰田極易遭受污染,這也影響農友轉型有機農業的意願。幸運的是,目前的承租地一面緊鄰馬路,其餘三面各是廢棄豬舍、檸檬園、荒地,較沒有農藥飄移污染的隱憂。陳盟元說:「如果想要務農,最好還是要有自己的地,租金雖然不貴,但初期要投入的設施都是高成本,這些都是風險。」目前租約為期六年,若無法續租,心血將付之一炬。

「有機農業很難照顧。」陳惠屏幽默笑稱最大的困難是「蟲蟲大作戰」。租地初期蟲害嚴重,只要搖動青椒、豇豆的植株,斜紋夜盜蛾的幼蟲就如細雨般落下,結果時大量幼蟲啃食,影響收成。陳盟元巡田時曾發現青椒上爬滿蚜蟲、螞蟻,蚜蟲會吸食農作物汁液,導致缺乏養分而枯萎,甚至死亡;而且蚜蟲、螞蟻互利共生,螞蟻保護蚜蟲,也會背著蚜蟲搬家,蚜蟲則分泌蜜露供給螞蟻。陳盟元說:「慣行農法的農友認為使用農藥是必經過程,其實是不知道替代方法。」如蘇力菌;二○一七年他們將嘗試使用費洛蒙,合作社產品專員郭懷恩解釋,「費洛蒙是一種昆蟲身上散發的微量交配氣味,用以誘捕昆蟲,抑制蟲的繁衍數量,合作社與朝陽科技大學合作,協助農友共同購置,解決不易取得的問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2016年強颱侵襲,吹倒的不是供應合作社的作物,反倒是自家食用的木瓜、紅心芭樂;陳盟元說明傾倒的樹木不要搬動,讓其就地生長,可延續生命。

此外,下雨天數過長,也增加耕作困難。二○一六年尼伯特、莫蘭蒂颱風接連的雨勢,造成翻土整地、青椒種植遲遲無法進行,兄妹倆擔憂無法掌握青椒育苗的時間,農地將出現空窗期,只好外購菜苗。直到十月底氣候穩定,再從種苗行購買培養土、甜玉米種子自行育苗,陳惠屏說:「自行育苗也是成本考量,自己做比較便宜。」三大盤育苗盤借置鄭英文的層架上,上頭設有透明遮光板防曬,「成果還不錯,一個多星期就長出來了。」

經驗的智慧

走進田裡,矗立著三間網室,占地約三分半,二○一六年颱風帶來的十七級強風,吹得屏東滿目瘡痍,三間網室卻絲毫未損,歸功於搭建時投入重本,加強鋼架結構,陳盟元說明:「一般棚架的土樁是灌水泥的,但是我做的土樁是一般的兩三倍大。」基礎相當穩固。

網室內主要種植青椒、豇豆,露天田地則種植玉米、黃秋葵。陳盟元在腦中盤演不同作物的生長期,採取輪種及混種,減少閒置時間,讓田地發揮最大產能。青椒、豇豆採取混種,豇豆具固氮作用,補充土壤氮肥,提供青椒養分。而種植的時間也是精心設計過的,當青椒苗沿著網架向上伸延後,再種下豇豆苗,當青椒採收後,豇豆就有足夠空間攀爬。陳盟元說:「種植作物要懂得錯開,才不會全部擠在一起,農忙時要請臨時工,卻有一段時間喝西北風。」

OLYMPUS DIGITAL CAMERA

▲2015年底寒害來臨,屏東較熱影響較小,當時豇豆已完成採收,青椒未有損傷。

露天田地部分,十月種植玉米,十二月採收;採收結束後翻土施肥;農曆年後,二月種黃秋葵,四月開始採收至九月;之後翻土施肥種植玉米,兩種作物輪番上陣。雖然黃秋葵可以持續採收,陳盟元說明植株會長得過高不利採收,也會過度纖維化,因此每年還是清除重種。

安排農工的順序考驗著經驗的智慧。重新種植前,須充分翻土,避免作物因土壤下層結塊而無法好好生根;整地後施以基肥,放置兩週待其充分發酵,視當季作物決定菜畦的寬度,種下菜苗後開始架網,架網的同時菜苗也在生長;待架網完成,菜苗也差不多長到需要支架固定的高度,這時插入枝條綁好,陳盟元笑說:「這些都是工,農夫在田裡這摸一下,那摸一點,每天都在拈花惹草。」

採訪前一天才種下六千棵玉米苗,分三區種植,由兄妹倆加上兩位臨時工合力完成。種完還要放水浸潤土壤,天色暗了帶上頭燈繼續做,收工已是晚上九點半,陳盟元說著農村普遍缺工的現況:「這裡農作時間都差不多,要請臨時工也是很困難。」選擇種玉米是考量其省工的優點,等待開公花時才需要較多照顧,接著僅採收兩次。

安心的甘甜

除了種植供應合作社的作物之外,菜畦邊緣種植自家食用的蔬菜,如高麗菜、小白菜、韭菜、茼蒿、蒜苗、空心菜等等;農友間也會互贈蔬果,所以不曾在外買菜。陳盟元比較自家玉米直接摘下後生吃,有著天然甜味,而市售玉米吸收農藥後,用水洗也無法去除澀味,「菜有自己的味道,吃原味的最好。現在外面賣的都沒有菜的滋味,像是苦瓜都不苦。」他推薦自家吃法,例如秋葵直接汆燙,沾醬油或豆瓣醬,就是簡單美味。

始終安靜聽著大哥說話的陳惠屏,一踏進田裡就開始沿田埂巡走,這動作已為她的習慣。工廠作業員轉變為全職農夫,同樣日復一日,卻不感辛苦,「以前也會去工廠裡的有機商店買東西,等到自己開始做有機農業之後,就知道與慣行農業不同的辛苦在哪裡,耕種很累,但就會一直想著怎麼樣可以把它做好。」希望消費者可以理解有機農業的實際狀況,「就是會有菜蟲,外表就是沒那麼漂亮。」現在一年到頭都得在田裡工作,她笑笑說:「生活變得比較自由,早點去或晚點去,都可以自己決定。」那種隨心所欲是無可言喻的。

最營養的自然肥

在田裡看到五個黑色大塑膠桶靠在網室旁,裡面裝著陳盟元就地製作的天然液肥,「只要能腐爛的都可以丟進去,果皮、菜葉、花草皆可,廚餘裝過半就好,收集洗米水倒進去,洗米水本身就有菌,可以用來厭氧發酵,不用另外花錢買菌。」陳惠屏負責煮飯,將料理殘餘的果菜皮丟進桶子裡。每天攪拌一會兒,廚餘腐爛後形成泥狀物,再將泥狀物挖置另一桶,加水稀釋後就成了最營養的肥料。陳盟元特別提醒,上蓋要壓緊,以免孳生蚊蟲,空氣亦有臭味。

OLYMPUS DIGITAL CAMERA▲掀開用石頭壓著防蟲、蚊蠅的液肥桶蓋,原以為會有股臭味,飄來的卻是淡淡酸味,不腐臭也不刺鼻。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