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委員會|地方報的草根聲浪

2015-12-01・社內大小事

文 · 攝影/康椒媛

二〇一四年三月,總社編輯委員會會議結束後,吳晟老師帶著大家走訪水田溼地生態復育計畫,緊鄰著自家的原生種樹林「純園」,希望保留一塊完整的生態復育基地。由右而左為吳晟、許秀嬌、陳敏香、林育慈、詹武龍、蔡青玿、陳來紅、李修瑋、吳梅相、康椒媛。(攝影/潘嘉慧)

二○一三年三月開始,主婦聯盟合作社總社編輯委員會至各分社召開會議,南門站、三民站、三葉站、浦城街社區空間、奇岩站、東門站、桃園站、新竹站、豐原站、總社,一路直到二○一四年三月相聚彰化溪州,就在吳晟老師的書屋裡完成新舊委員交接。一年內,台南分社、台中分社於二○一三年四月分別成立編輯委員小組、編輯委員會籌備小組,二○一四年一月台中分社、新竹分社、六月北區編輯委員會正式成立。

早在二○一三年三至四月間,當時編輯委員陳來紅提出「編輯委員會中期計畫的規劃目標」,二○ 一四至二○ 一六年三年為期,以「分社分立‧ 分區自治」為目標,「以社員為主體」的參與式規劃, 共同討論月刊、網站、分區週報的開創性內容,並發掘育成在地社員記者,以永續編輯委員會會務。背後的目標是「創造替代性的社會」,陳來紅拋出引子與編輯委員共同思考:「要替代怎樣的社會?即以資本為主,以人為工具,以營利為目的。

那麼要營造怎樣的替代性社會?陳來紅提出康德所言:「人即是目的。」對應於編輯委員會,即是透過分社分立‧ 分區自治的協議與協力,進行組織內造;實質工作包含人力資源、社員需求等等盤點計畫,從參與中共同研議、共同決策、共同承擔,及至各分社提出中期計畫的共識,即是一種以人為目的的合作模式,創造平權的公民社會。在這個背景下,各分社興起草根的聲音,從自主教育開始,舉辦編輯採訪營,因著開發並吸引社員記者參與的必須,逐步搭建起地區營運的另一座舞臺。

草生的力量

翻閱著各分社編輯委員會的地方報:北區編輯委員會《北區好生活》、新竹分社編輯委員會線上雜誌《雜草誌》、台中編輯委員會《就是愛綠動》、台南分社編輯委員會參與的《台南分社活動週報》,其中最先發展中長期計畫的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就設立了四年工作目標─第一年重心放在人才培力、供稿《生活者週報─台中分社活動專刊》(二○一三年九月起改名《就是愛綠動》),第二年推動一站一編輯委員、《就是愛綠動》擴編,第三年主導企劃編輯《就是愛綠動》,第四年出版專書或影像紀錄。

M-201512-147-p1101-600x400

▲李修瑋細細保存所有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的會議資料,發展脈絡經她隨手一翻,明白展現。提及目前負責的台中分社專書,以人為主軸,寫下參與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至主婦聯盟合作社台中分社這段完整的生命故事。

二○一五十一月二日總社編輯委員會會議之後,隔天來到成立不久的麻園頭站,出席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緊隨著總社的行程,將訊息脈動更為貼近地區。蓬勃的地區營運,來自一小群人的意願,通常是跟隨著單薄卻堅定的個人而任事,這一群人的駐足及往前踏步,來自社員李修瑋、謝文綺、林育慈及台中分社組織課專員劉玫君四人團隊的籌備,她們的毅力讓新任編輯委員有可傳承的養分。怎麼定義蓬勃?從感受共事開始。東海站編輯委員林蟾卿感覺如此:「家庭主婦很多都是停滯的,加入編輯委員會後,很多以前沒上過的課,把能力往上提升後,一路就是不停地繼續做。」在編輯委員前輩的陪伴中,台中分社編輯委員的學習與成長幾乎並進,一堂課結束接著就是上陣。

在總社編輯委員會提出分社編輯委員會的想法之前,李修瑋已想過分社要有自己的刊物。回想籌備初期,她談及大部分社員較感興趣的是生活材委員會,編輯委員會找不到社員參加,因此多是挖掘像林蟾卿這樣願意共學的「新人」。二○○九至二○一一年,李修瑋擔任東海站地區營運會委員會主委期間,曾經每週間五天整天安排自己待在站所裡「找人」,與到站利用的社員攀談,尋找更多潛在的理念型社員,這份無給職的使命,源自於相信合作社是實驗生活的好工具,李修瑋用著「沒有設計」的主婦語言,也像個跑步教練專注不懈地協助合作人的接棒,讓地區的樣貌慢慢長出來,自然而然。

在地人做在地的事,是李修瑋立根於台中分社的情懷。從東海站地區營運委員會、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直到目前正在籌備的草生儲蓄互助社,她對於地區的視野形成源源不絕的行動方案,她堅定地說:一棵草很柔弱,一片草是野火燒不盡。「草生栽培法,草與菜共生,草是有用的。有些人被認為是草、有些人被認為是菜,弱勢者就像草,也有生存的權利,也應該被尊重,每個生命都有各自的尊嚴。」世界的運作,少了草根本不行,這是她賦予草生儲蓄互助社的精神,目前將近八十位社員,也大多是靠著李修瑋一個人去說服,直到收到入社志願書。

在此,應該會疑問這個跨步有什麼意涵?李修瑋所想的是,集結臺中、彰化市民,將錢留在當地,在地利用,在地流通。「生活主要在消費,消費的工具是錢,若生活必需品和錢,都有合作社來服務,不受資本主義的掌控,自由選擇使用錢的方向。社員間可以透過合作社的平臺,發揮長才,也許沒有一般工作的薪資水平,但足夠穩定,也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開自己的銀行,協助社員資金融通,更能透過不定期的共同購買,成為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左右手,共同購買支持小農、格外品、在地友善組織,就像是「樓上和樓下的關係,兩個相近的社團可以共同建構一個生活會館。」由此延伸,甚至可以由社員自主勞務承攬在地出版。

合作的語彙

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的另一個特色是分工紮實,主委、副主委、總編輯、四版主編、美術主編、四版美術主編,並分為企畫營運組、文宣出版組、檔案管理組、行政庶務組四組。李修瑋目前擔任台中分社專書計畫統籌及檔案管理組組長,《就是愛綠動》已交由下一棒學習自我要求,「即使不夠紮實,自己會成長,自己去思考才會有意義。進步的幅度也許不如我想要的專業,這就是我們的現況,不是向外去做比較,是跟自己要求。」自覺進步,是她們持續精進的動力之一;先做得足夠扎實,是她們穩穩前進的依循之一。

M-201512-147-p1102-600x400

▲李修瑋向各站編輯委員說明開辦編採營的想法:「上課就是釣魚。」或許自己不那麼感興趣,但一起投入,我們就是有用的餌,吸引更多人投入,一起去看見在地人才。彰化站編輯委員呂佳玲(中)隨即開心地呼應自己是魚餌用的蚯蚓,打趣地說:「蚯蚓會有飼料嗎?」大家笑成一團,地區營運專員陳旻淇則努力地將大家帶回提案討論中,這樣的交流裡有著一種溫度,有秋天的溫和、冬天的暖和。左為林蟾卿,右為豐原站編輯委員張惠媜。

不同於總社編輯委員會《綠主張》月刊的機關報定位,地方報的小品文特色,關注在地新聞,多見生活韻味,談及合作社理念,也別有靈巧。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主委謝文綺補充:「完全由社員自發討論想做的題目或報導的重點,也是志願參與,所以難要求準時截稿,文章水準也難齊一─但我認為這就是特色。」地方報更自由地聚焦於分社社員關心的重點,也增加參與的觸發點:「因為並非須專業投入,鼓勵了社員願意撥空試試,一方面參與培訓課程深入了解編輯的工作樣貌, 一方面有園地發表磨練。同時不同站所的夥伴可以藉由每月一次的刊物聯繫交流,發展更多除了購買綠色生活所需以外的想像,如儲互社、共育、共老等等。」

內化却有道特別的門檻:合作社的語彙。李修瑋認為語彙建立於合作教育,也是社群歸屬感的表徵。「編輯委員會是透過實踐,透過採訪,內化程度超過一般委員,不了解根本沒辦法寫作。」不過也急不得,委員會是一個參與的平臺,如何互動得如台中分社編輯委員會般的伙伴情感,除了一年兩場編輯採訪營外,二○一五年開辦了「實習採訪」,實習採訪的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大家的聯誼,合作的默契也比較好。

編輯委員租了巴士採訪高雄市杉林大愛縫紉生產合作社、瑪諾蘭迦,搭火車到桃園大溪拜訪陳來紅聽聞台中分社歷史,在這養成之中李修瑋幽默一笑:「上完課就叫她們編輯,基本上進入軌道,就沒辦法下來了。」參照外部經驗,再從內部思考,才是核心。委員會並非只是專業參與,更基本的是願意參與,給彼此一個合作的機會。

M-201512-147-p12-600x400

▲台中分社每站都有編輯委員,目前共十二位,輪流到各站開會。謝文綺分享:「輪流很好,可以認識不同的站長與站務。」此圖所在為東海站,採訪李修瑋前,站務張蕙珠(左)的熱心招呼形成東海站的印象,她主動與社員聊天,我們也隨著容易聊上幾句。

原刊登於 2015年12月14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