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所時光│營運一個家的工作

2015-05-12・社內大小事

文‧攝影/王慧思

來到竹北站,就感受到寬敞明亮的空間。竹北站從原來的舊址遷移至此,為了節約木材,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工務特意把舊址使用的家具和櫃台收集起來,請木工重新拼裝成傳承記憶的新櫃台,櫃台的抽屜就有好幾種不同的顏色。鄧美蘭身後的布告欄上滿滿是站所的地區營運活動等公告。

「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這是鄧美蘭自我介紹的開場白,與很多媽媽一樣,她自然而然毫不猶豫地說自己是一個媽媽。八年前,因為兒子要在竹北讀高中,為了方便從偏遠的家裡接送兒子上下學,鄧美蘭就在竹北地區找工作,剛好朋友介紹主婦聯盟合作社的計時站務工作。來到主婦聯盟合作社,她發現站務工作非常適合她,不僅方便照顧孩子上下學,還可以讓她更輕鬆地照顧家人,「合作社的工作超適合我們這個年齡層的媽媽,幾乎不太需要去傳統市場,這裡都有我們所需的,下班之後就可以買回家。」媽媽、主婦聯盟合作社站長,是她目前生活和工作中兩個重要的身分。

像家人般一起工作

站所是合作社第一線面對社員的地方,一早送貨的貨車開到站所門前,站務們一下子就進入了備戰狀態,彼此分工協作,有默契地從貨車裡取出當天的貨品,推入站所。所有貨品經過分類,進入倉庫和貨架,井井有條地放到應在的位置,在一小時之內,原本空空的貨架和冰箱,已經滿滿地擺好了新鮮到站的貨品。這時站務們已是滿頭大汗,趕快打開電風扇通風,為社員準備好舒適的站所環境,等待社員前來利用。十點鐘一到,站所立刻迎來一天裡第一段的利用人潮。鄧美蘭說明:「每天早上是一天中最忙的時段,今天貨品不太多,所以比較快就整理完了。」週四這天是站所一週中進貨量相對較少的,但每個站務還是一刻不歇。

M-201505-140-p0801-600x400

▲一早到貨後,大家分工將各種貨品依類別擺上貨架,同時歸入庫存,並做即時記錄。

從每天早上的接貨、理貨,到面對社員利用,幫助社員解決或轉達社員遇到的各種社務問題,再到站所內部的空間裝飾,地區營運的構思和組織,方方面面的事情都需要站務去處理。在這些繁雜的事務中,最難處理的就是同仁間的關係。在解決這些很多人看來難以面對的問題時,鄧美蘭認為:「這些問題不外乎就是溝通啊,及時溝通。發現問題的時候,趕快說清楚解決,不要等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那樣那個結就打得太牢了,很難再解開。」看似每個人都懂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做好的人並不多,也不容易。鄧美蘭對待每個工作伙伴都像是對待家人和小孩,「如果伙伴在工作上提不起精神,我也會及時找他來溝通。儘量調配大家的工作,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節奏。」

有些社員從站所義工做起,逐步轉變為站務。鄧美蘭與大多數站務不同,並沒有先成為社員,與合作社有更多接觸而產生興趣,再進入合作社工作。二○○七年開始,她直接就在工作崗位上開始接觸合作社,但這並沒有帶來任何融入的困難。

從二○一四年十一月開始接任竹北站站長的鄧美蘭,此前已做了兩年多的站務、五年的站長工作,非常清楚站務在工作中會碰到什麼樣的問題,因此比較能同理思考每個人的想法和作法背後的原因。站務莊久慧說,鄧美蘭會傾聽和尊重每個人的狀況,與大家協調工作分配,這讓站所的工作氛圍變得和諧愉快,每個人都是開開心心的。「在家裡需要溝通,工作也是需要溝通啊。」鄧美蘭說,「自己工作很開心,其他的同仁也會很開心,社員看到也會很願意進來。」

串聯社員力的平臺

「站所的環境,都是靠自己來營造。我們都說站所是我們第二個家,真的是這樣。」鄧美蘭把站所當作「家」來經營。在竹北站,從站所的陳設以及站務臉上親切的微笑,自然而然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和諧溫馨。

站所經常舉辦試吃教做的活動,社員們彼此共學交流,尤其生鮮蔬菜,盛產期很容易發生損耗。若只是一點點爛,站務會鼓勵社員多利用;但是爛得多了,就不容易請社員利用。這時候,鄧美蘭和站務就會考慮舉辦試吃教做,讓大家多多認識這些盛產的食材,這樣利用率就會明顯提高。「我覺得農友們種出來的菜都不容易,要珍惜。有一點點損傷的菜,會鼓勵社員多多利用。」鄧美蘭抱著愛物惜福的心來向社員推廣,她平常也會留意一些當季的產品,請老師來開課。

M-201505-140-p0802-600x400

▲4月22日,竹北站門前的空地舉辦了「地球日小市集」響應世界地球日。右側的柵欄內是空調設備,立起的架子未來也可以種些藤蔓植物遮蔭。(攝影|黃桂琴)

說到地區營運,鄧美蘭也有自己的心得和作法。「我們不會像一般商店一樣,每天都有陌生的顧客。這裡每天都是重複的社員,時間久了就變成朋友。」鄧美蘭解釋了合作社的特別之處,「每個社員最初都是陌生的人,只有跟他們慢慢接觸,多聊天,自然就會了解每個人的狀況,針對不同的人推薦不同的活動。」

鄧美蘭也向站務推薦這個辦法,請大家留意可能適合參與某個活動的社員,她認為:「每天在櫃台前,向社員介紹那麼多理念性的東西,難度比較高。要請大家來參加這樣的會議,才比較容易推廣。」現在的地區營運副主委李蕙如也是這樣被「拉」進來的。最初,她也只是來站所取貨,慢慢的,鄧美蘭開始跟她聊天,邀請她參與地區營運的會議。透過這樣的會議,參與的社員會更了解合作社,有更大的意願參與地區營運。

自然而然的改變

鄧美蘭的先生和公公平常兼做農事,種些蔬菜、水果,仍是採用慣行農法。雖然鄧美蘭很認同合作社的農業生產理念,但她還是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並沒有主動去改變他們的農事習慣,只是默默地給家人帶來更健康和環保的食材,如果家人談起,也會向家人講解合作社的理念。「老人家都有自己的習慣,完全不用農藥,蟲實在太多,菜都種不出來,也長得不漂亮。」但她慢慢發現,公公在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悄悄改變了。現在基本上不再使用化肥,農藥也是儘量少用。丈夫種植的柑橘、香蕉、柳丁和芭樂,也不再使用農藥、化肥,「可是蟲實在很多,收成不好。」說到這裡,鄧美蘭爽朗地笑了,「不過,這樣對土地比較好。」

M-201505-140-p0803-600x400

▲鄧美蘭的公公在自家的菜園裡除草,菜園裡有南瓜、豇豆等作物,還有已經翻鬆的田地打算再種些玉米。少用農藥之後,人工除草的工作變得比以前多了。(攝影|鄧美蘭)

聊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時,鄧美蘭都覺得「沒什麼問題啊,那些事情都是自然而然就可以處理解決。只是需要去花時間,及時溝通,都可以解決。」她就是以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個性,把這些難題處理得輕鬆自在,也慢慢把站所變成她心目中家的樣子。

跟著節氣醃梅的樂趣

四月初,竹北站辦理「蜂蜜梅教做」活動,講師陳麗芳也是社員,在三葉站開辦課程。後來鄧美蘭與她熟識起來,邀請她到新竹和竹北站開課。三至五月間正當梅子盛產期,為了讓社員能更多、更好利用當季的好梅子,鄧美蘭請陳麗芳來教做醃梅。當天有十多位社員媽媽參加,有的還帶了孩子來。課程中,陳麗芳從合作社的食材開始介紹,逐步講解蜂蜜梅的製作原理和方法。社員積極做筆記,也主動分享各自的經驗,例如:相比起來,蜂蜜梅操作簡單,容易成功,不須給梅子搓鹽、曬太陽。

蜂蜜梅的作法

取八、九分熟的梅子,清洗去蒂,風乾後放入甕中,加入蜂蜜。蜂蜜與梅子的比例可以是1:1.5或1:1.2。若希望緩慢發酵,可加入一半的蜂蜜量,另一半以冰糖代替。發酵四個月後,即可飲用。發酵時會產生氣體,容器不必完全氣密,容器蓋輕旋即可,並觀察發酵狀況及時排出氣體。

M-201505-140-p0901-600x400

▲課程中社員積極與老師互動交流。

站所共煮安心午餐

由於站務都是媽媽,早上沒有時間煮中午的便當。自從在新竹站工作,鄧美蘭就與站務一起在站所共煮午餐。「中午都會吃簡單一點,一個鍋就可以煮出兩道菜,再燙個青菜之類的。中午自己煮,會比便當來得安全和健康。」鄧美蘭介紹,「午餐的食材,大家共同分攤成本,把站所快要損耗的或是盛產期很大量的菜拿來煮。」當天,她們用電鍋煮了甜菜根飯、清蒸鯖魚,配梅子汁拌萵苣,還有鄧美蘭滷製的自家新鮮筍子,簡單美味。

M-201505-140-p0902-600x400

▲鄧美蘭說,大家一起吃飯,更有家的感覺。

原刊登於 2015年5月140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