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2020:協力照顧行動方案

2015-12-10・樂齡生活

文/王琪君 總經理室企畫祕書專員

因應臺灣高齡社會到來,主婦聯盟合作社在二○一三年確認了照顧部分的第二次中期計畫重點方針:期許在二○一六年完成社區照顧服務模式的研議。為了拓展合作社未來可能從事的照顧服務與相關新事業,從二○一四年起由理事會與行政團隊組成「互助福祉事業研議小組」,展開系列學習與研議工作。

由於臺灣在二○ 二五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 六十五歲以上人口達二十%),互助福祉小組以「想像二○二○」為主題劃出一條時間軸,希望在那之前社員們能提早具體想像在地共老模式。二○一五年六月,邀請日本生活俱樂部生協來臺,分享日本早在一九七三年邁入高齡化社會,如何透過生活協同組合(即生活消費合作社)這樣的合作經濟體推動高齡福祉事業。

為此,十一月十九日於臺北天下一家社教服務中心舉辦的「合作來照顧,迎接高齡未來」論壇,邀請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分享長期耕耘「社區照顧服務互助系統」的經驗;各分社報告現階段對於照顧議題的研議進度、困境與展望;最後進行分組討論,透過合作人的視野想像老年生活的需求,凝聚合作社未來可實踐的照顧服務模式,將「共同購買」朝向「共同照顧」、「互助共老」的理想邁進。

社區整合式照顧服務

「照顧能否是一個好工作?」婉如基金會研究發展部林綠紅主任表示,基金會旨在提供○至九十九歲皆可受用、平價優質的公共托育及長照服務,如此方能同時創造合理工作條件的就業機會,並服務有照顧需求的人口。目前婉如基金會與民間專家學者一起研議推動的長照服務方案為「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以「國中學區」為範圍設置社區整合式服務,因地制宜、透過調查在地居民的需求或其他民主審議機制,設計出符合地區需求的長照服務,並招攬、訓練社區人力投入服務,支持社區就業機會。

社區整合式長照服務,強調漸進發展的服務模式, 包括到府支持服務(陪診、家事支持)、社區老人廚房( 送餐、共餐)、日間托老(共餐、促進生活自理)、居家長照式服務(身體照顧)、日間照顧及短期住宿(文康、共餐、復健、淋浴、短宿)、微型日照(十人以內);若有全天照顧需求的重度對象,可設置失智症團體家屋、失能老人社區照護之家。

如果這套由簡到繁的服務模式,對應的是人類老化程度及付出成本多寡,服務重點應是「健康促進老化,減少重症臥床的時間」。可以透過初級社區關懷模式以志工體系主動關懷老人,吸引老人步出自宅到服務據點與他人互動以延緩老化,進而才是選擇提供中、高門檻且索價較高的專職服務人員,服務對象可能是重度失能、失智的老人。

盤點在地照顧資源

各分社藉由盤點, 呈現照顧模式現況與資源差異。綜觀各分社舉辦的活動以中高齡社員需求為主,如旅遊、樂齡健身運動、參訪照顧機構組織、讀書會、講座等等。特別的是北北分社大直站的共食活動,聘用專職廚師,明訂共食規則, 由社員負責共購合作社籃菜、會計、配菜、打菜等工作,供餐給有需求的社員。社員王慧文表示,透過共食服務共同關心社員的健康外,也希望進而招攬社員參與地區營運。而各分社在推動照顧議題上都遇到類似困難,譬如社員對議題無感、缺少人力、沒有適當的營運空間、活動的公共性與定位仍不明確等等。

未來如何開展並凝聚行動方案,由開拓文教基金會蔡淑芳執行長帶領進行開放空間討論,以下為社員們發起的討論:

‧ 對共老的夢想。

‧ 居家無障礙空間。

‧ 對關懷據點的討論。

‧ 建立長住式有機生態養生村。

‧ 期待合作社開發適合銀髮族的產品。

‧(1+1)n 互助照顧。

‧ 合作社可以提供的輕服務。

‧ 成立共同廚房餐廳。

‧ 除了來合作社買菜外,建構來合作社健康促進的運動。

‧ 合作社的社區托老站所營運已相當成熟,並且能公開營運SOP,幫助婦女成立市民事業。

‧ 善終─ 共老的終極目標:有能力坦然面對死亡、告別式( 節能減碳)。

‧Mapping 銀髮友善空間(餐廳、書店等等)。

‧ 如何結合社區資源開展互助照顧。

經過兩輪討論,最後分組時段由各分社就自身現況,思索來年或三年中期計畫:

‧ 北北分社:示範共老據點。

‧ 北南分社:盤點社區資源(人才、硬體)。

‧ 新竹分社:社員自主平臺,照顧議題的輕服務─交通(接送、跑腿、送貨)、活動、共食、旅行。

‧ 台中分社:改善臺中市的銀髮友善社交空間,鼓勵更多銀髮族的社會參與,世代互助。

‧ 台南分社:成立示範關懷據點。

即使討論時間短促,但可看出各分社希望展開的工作目標有所呼應:選定一個場址(如站所)開始示範營運,並意識到必須先盤點在地照顧資源,以強化合作社與外部的連結,創造更多友善中高齡人口的生活空間,促成人與人之間、跨世代的互助。為了共同面對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期許論壇的討論能量回到各分社持續醞釀、發酵並化成實踐行動,進而喚醒更多人的關注、形成集體共識與決策方向,改善整體合作社社員的未來生活。

原刊登於 2015年12月147期《綠主張》月刊。



文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