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1 文/林黛羚.友善居家規劃師 圖片來源/《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
所謂「高齡者」是從幾歲開始算起呢?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從二十世紀延續至今,始終訂為65歲。而日本老年學會在2017年發表重新定義高齡歲數的研究報告,認為75歲才能算是高齡者。而65至74歲則只能算是「準高齡期(pre-old)」,這個階段。年齡分界只是統計上的參考,並不會真的到了幾歲,才會有突然衰弱的感受,而是漸漸感覺到體力不如以往。依照身體轉變的程度,大致上可把老年期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大階段。
2018/12/01 文‧攝影/李宜芸‧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籌備處執行秘書
想像,在美術課,要你畫出一顆蘋果,你會不會擔心自己畫不好呢?由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帶領的國家衛生研究院考察團,在富山縣宮森咖啡參加一堂「臨床美術」的課程,上課前我懷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呃,可是我超不會畫畫的,而且這跟在宅醫療、共生社會的關係是什麼?」結果卻意外被療癒了。我體悟到臨床美術的精神,也是共生社會希望傳達的理念:尋找每個人的能力、互相學習,享受創作、人人平等。
2018/11/01 文.攝影/北南分社宜蘭社員.陳怡如
每當夏天到來,大街小巷總能見到日曬漬物的蹤影。我好喜歡這樣的風景,心情也跟著飛揚起來。在宜蘭,能夠日曬食材,代表天氣晴朗乾爽,揮別半年以上多雨的日子了!
2018/10/01 文.攝影/王南琦.台南分社社員、《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作者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樣,出門旅行前總是興致勃勃上網查了許多打卡名店,好不容易抵達目的地,不是排隊排到天荒地老,就是不巧踩到地雷、滿碗味精,輕則頻頻喝水上廁所、重則脖緊頭痛無法行動,平白浪費美好旅行。國內踩雷踩怕了,這幾年暑假改帶青春期的女兒小乖到歐美自助旅行。我們捨棄以往慣住的大飯店,改住有附廚房的民宿。帶著女兒跟當地人一起逛農夫市集,買菜回來民宿烹煮當地料理,成了我們認識每一個陌生城市最快的方式,女兒甚至發明了一個新名詞「自煮旅行」,來形容這種透過舌尖認識當地風土的旅遊形式。
2018/10/01 文.攝影/五十嵐祐紀子.財團法人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SPC都蘭醫食農研究中心共同代表
這次我們到了日本最「先進」、「前衛」的「偏鄉」,再次確認少子高齡化、人口減少、經濟不再高度發展的社會裡,孩子要學習具備的是「共生力」,也就是可以與自己身心狀況、年齡、國籍、人生經歷完全不同的人建立互助的關係、共享有限資源的能力。未來的社會需要的不是競爭力,而是與他者共生的能力。提升國民的共生力、營造共生社會,已經成為日本國家政策。生活在台灣的我們,要培養孩子的「競爭力」還是「共生力」呢?
2017/12/01 文/克蘭泰 攝影/潘嘉慧
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需要花費時間長或短,「做家事」絕對是每個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尤其主婦們幾乎都能朗朗上口一套「家事經」,但是這些日常生活中忙忙碌碌、耗盡體力的家事「經驗」,並不等於家事「專業」。
2017/03/01 文‧攝影/康椒媛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
田裡學拜訪每位農友、每塊農地、確認使用過的資材。接著進行土壤及水質檢測,確認沒有重金屬污染,並持續觀察營養成分的變化;此外定期農藥殘留快篩檢測。友善耕作是陪伴農民看見自然的必經途徑,而茭白筍防治、高麗菜復生一事解開了農民的經驗包袱。
2017/03/01 文/陳怡樺‧台南分社社員 攝影/陳郁玲 插畫/達非設計企劃工作室‧Hui
走出嘉義火車站後站朝右走十分鐘,時間似乎漸漸緩下來,停在古樸的北嶽廟前、停在古意的魯熟肉攤前、停在凝住的木造老房子前⋯⋯。這棟木造老房子是島呼冊店所在地。翻轉嘉義工作隊進駐後,積了數十年的灰塵被輕輕抹掉,淡綠色的溫暖外衣露出,古老的木梁柱也出現了,牆面重新上色,老屋再展清麗容顏。
2014/08/22 文/楊佳羚 圖/王百芳、楊佳羚
最近我在專欄中陸續談到優質、普及、平價的托育系統,其中很重要的托育資源為社區的保母。然而,許多家長常為了「尋找好保母」傷透腦筋。究竟,社區好保母是如何產生的呢?
提醒:留言送出後無法修改,審核通過才會刊登喔!
為保障您的權益,請於使用官網服務前,詳細閱讀 hucc-coop.tw 《社員同意條款》,如您無異議,請按下「我同意」繼續進行數位平台登入程序。